农历九月二十七,民间素有“雪大不大,就看九月二十七”的谚语。这一传统说法认为,若这一天出现降雪或寒冷天气,则预示冬季将有大雪;反之则可能迎来暖冬。2025年的九月二十七(公历11月16日)已至,全国多地气温骤降,内蒙古、黑龙江等地甚至迎来初雪,这是否意味着今冬将面临极端降雪天气?结合气象数据与民俗智慧,我们可从多角度探究这一预兆的合理性。
![]()
一、民俗谚语的科学内核
从气象学角度看,农历九月末正值立冬前后,此时冷空气活动频繁。若强冷空气提前南下,往往意味着大气环流模式已发生季节性调整。中国气象局数据显示,今年11月上旬,西伯利亚高压较常年偏强20%,导致冷空气南下频率增加。内蒙古呼伦贝尔在11月12日出现-30℃极端低温,较往年提前近两周,这与2018年“世纪寒潮”前的气象特征相似。民间通过长期观察发现,这种早期寒潮与冬季降雪量存在统计关联——当北极涡旋在秋季提前分裂,更容易在冬季形成持续低温雨雪天气。
二、今冬气候预测的多维度印证
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研判指出,受中等强度拉尼娜现象影响,今冬我国中东部降水可能较常年偏多20%-50%。值得注意的是,拉尼娜年冬季降雪分布具有显著地域差异:2008年南方雪灾与2012年华北暴雪均发生在拉尼娜背景下。当前太平洋海温监测显示,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水温偏低1.5℃,这一指标已达到拉尼娜事件阈值。历史数据表明,类似海温条件下,我国出现区域性大雪概率高达67%。
![]()
具体到地域预测:
1. **东北地区**:黑龙江气象台已发布寒潮蓝色预警,积雪深度较往年同期增加3-5厘米。模型显示12月至次年1月可能重复出现“冷涡-降雪”组合天气。
2. **华北平原**:北京延庆山区11月14日出现雨夹雪,较近十年平均初雪日提前18天。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预测,1月京津冀地区降雪量或超常年30%。
3. **长江流域**:虽然目前尚未见雪,但武汉区域气候中心警告,若持续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交汇,可能再现2008年式冻雨天气。
三、极端天气的现代应对挑战
面对潜在的雪灾风险,各地应急体系正在升级。交通运输部已要求北方省份储备同比增加15%的融雪剂,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新增10台航空除冰车。但专家同时提醒,气候变化背景下,传统经验需要与现代科技结合:
- 中国气象局“风云四号”卫星将加强对青藏高原积雪监测,其30分钟一次的数据更新可提升暴雪预警提前量至72小时。
![]()
-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研发的“导线防冰闪涂层”已在湖南电网试点,可降低冻雨导致的断电风险40%。
四、农业与民生影响评估
大雪对农业生产是把双刃剑。东北黑土区积雪能保护冬小麦安全越冬,但过量降雪可能导致设施农业受损。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建议农民采用“三膜覆盖”技术加固温室大棚。对于城市居民,北京市疾控中心发布《冬季健康指南》,特别强调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注意“寒潮后48小时”这一高风险时段。
![]()
回望历史,1954年农历九月二十七,华北普降大雪,随后冬季北京总降雪量达98厘米,创下世纪纪录;而2019年同日全国无雪,当年冬季确实偏暖。今年九月二十七的寒潮信号,或许正在诉说一个银装素裹的冬天故事。但气象科学也告诉我们,气候预测存在不确定性,公众更应关注权威部门滚动更新的预报,而非单一民间指标。无论如何,从漠河已结冰的黑龙江江面,到黄山骤然凋零的秋叶,大自然正在用它的语言提醒我们:这个冬天,需要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