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威尔弗里德·加布里埃尔·德·格莱恩(Wilfrid Gabriel de Glehn)是一位英国印象派画家,1870年生于伦敦东南部的锡登汉姆,原姓冯·格莱恩,后改为德·格莱恩。
他于1951年逝世于威尔特郡的斯特拉特福德·托尼,以风景和肖像画闻名,这些作品捕捉了光影的瞬息万变,如同一场永不落幕的夏日午后。
他的画笔游走在英国乡村的绿意与地中海的湛蓝之间,融合了法国印象主义的柔光与英国传统的细腻笔触,成为爱德华时代艺术的生动注脚。
![]()
![]()
德·格莱恩的童年浸润在多元文化中。他的父亲亚历山大·德·格莱恩是波罗的海男爵后裔,母亲则来自法国,家族血脉交织着英国、德国和法国的印记。少年时,他进入布莱顿学院就读,与兄弟路易斯一同接受古典教育。
艺术的召唤来得早,1885年,年仅15岁的他进入南肯辛顿的皇家学院学校,师从乔治·克劳森爵士和约翰·辛格·萨金特等大师。短暂的学徒期后,他转赴巴黎美术学院,沉浸在塞纳河畔的创作氛围中。
![]()
![]()
那时,他与法国表亲、艺术家吕西安·莫诺德同住,目睹了莫奈和德加的画展,印象派的光影游戏如种子般在他心中生根。1891年,他协助萨金特和埃德温·奥斯汀·艾比在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绘制壁画。
![]()
1894年,他在罗马首展,次年巴黎的法国艺术家协会接纳他为会员。1896年起,他的作品频频亮相皇家学院,描绘威尼斯运河的粼粼波光或伦敦街头的闲适身影。
1903年,他在纽约新罗谢尔遇见美国女画家简·埃琳·埃米特,两人于次年成婚。这段联姻不仅是情感的交汇,更是艺术的共鸣:他们携手周游欧洲,与萨金特结伴,足迹遍及法国普罗旺斯、意大利托斯卡纳和西班牙安达卢西亚。
![]()
![]()
夏日,他们在康沃尔海岸的纽林画派中写生,捕捉海浪拍岸的节奏;冬日,则移居巴黎,追逐塞纳河的雾气。德·格莱恩的画风由此定型:松散的笔触如风拂柳叶,温暖的色调层层晕染,强调光线的流动而非轮廓的僵硬。
他被誉为“英国的晚期雷诺阿”,擅长将人物融入环境,营造出一种诗意的和谐。
![]()
一战爆发中断了他们的闲适。1915年,德·格莱恩加入英法红十字会,在法国奥克-巴罗瓦临时医院担任义工,绘制伤兵肖像以抚慰心灵。1916年,他入伍皇家野战炮兵团,次年调往意大利前线,任翻译官,直至1918年凯旋。
他的战时速写本记录了壕沟中的灰暗与人性光芒,这些草图后来转化为成熟的油画,注入一丝忧伤的深度。战后,他夫妇定居伦敦切尔西,简的逝世于1943年伦敦闪电战中摧毁家园时给他沉重打击,但他仍坚持创作,移居威尔特乡村屋,描绘庄园的苹果树与玫瑰园。
![]()
德·格莱恩的肖像画尤为动人。他为社会名流、皇室成员和政要画像,如1936年为大提琴家弗洛伦斯·胡顿绘制的肖像,现悬挂于皇家音乐学院公爵大厅。他的风景则如日记般私人:威尼斯的贡多拉在夕阳下摇曳,康沃尔的悬崖被海风雕琢。
![]()
1920年,他在莱斯特画廊和纽约举办个展,作品售罄,奠定国际声誉。1932年,他当选皇家院士,标志着印象派在英国的巅峰认可。他的画作散见于泰特现代美术馆、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以及私人收藏中,偶尔现身佳士得拍卖。
![]()
![]()
![]()
来源:油画世界 (ID:ArtYouhua),转载请注明。
声明:本文所使用的文字、图片及音视频等内容,仅为学习分享与学术研究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