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红翠斗芳菲:宋元明漆器珍品展”将于2025年11月23日落下帷幕。本次特展由上海博物馆与东京国立博物馆联合举办,汇聚127件来自东京国立博物馆、九州国立博物馆、根津美术馆、出光美术馆、镰仓国宝馆、东大寺等日本博物馆、美术馆、寺庙以及镇江博物馆、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国内机构的宋元明漆器珍品,皆为中国漆器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器物,涵盖多种工艺类型。
![]()
漆器,不仅是华夏文明的璀璨明珠,亦是东亚文化交融的无声见证。本次特展以流存日本的传世珍品为主体,辅以国内出土漆器精品,希望能为观众呈现更全面、更客观的宋元明漆艺的辉煌成就。
《髹饰录》即“关于漆器工艺的实录”,是目前仅存中国古代漆工专著。它不仅是明代漆艺“千文万华”之象的生动呈现,亦是早期中国漆匠对工艺美术的探索与归纳,在海内外漆器研究领域仍具极高文献价值。
本书分乾、坤两集共一百八十六条,乾集以“利用”“楷法”二章总论漆器造法、原料、设备并总结避免失误的实践经验;坤集详述各类质色、纹饰、技法等。本次特展囊括的素髹、雕漆、戗金、填漆、螺钿等多种髹漆工艺均可在其中寻得踪迹。
素髹
素髹漆器仅髹单色漆无纹饰之缀,反而更加凸显漆色之美和器型之韵。
“漆之为用也,始于书竹简。而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画其内,于此有其贡。
黑髹,一名乌漆,一名玄漆。即黑漆也。正黑光泽为佳。
朱髹,一名朱红漆,一名丹漆。即朱漆也,鲜红明亮为佳。”
![]()
薄而坚的胎体、微妙的曲线和尖锐的稜线,使器皿整体呈现出菱花、葵花等“花口”的形态,花瓣常见四瓣、六瓣、八瓣、甚至十几瓣,兼具了实用性和艺术性。花瓣形漆器通过口沿及腹壁器形上线条的起伏分瓣起棱,“花口”的器型受到唐代金银器和陶瓷器的影响,融合了对自然植物的喜爱与模拟。此类器物造型典雅,彰显了当时人们尚简的审美意趣。
雕漆
雕漆是在胎体上层层髹涂色漆,累至相当厚度后,再于漆层上雕刻纹饰。这种雕漆技法自宋代起成为中国漆艺的核心工艺之一。依髹漆颜色与组合,可分剔红(红漆)、剔黑(黑漆)、剔犀等诸多种类。
“剔犀,有朱面,有黑面,有透明紫面。或乌间朱线,或红间黑带,或雕黸等复,或三色更叠。其文皆疏刻剑环、绦环、重圈、回文、云钩之类。”

剔犀的纹饰通常不表现具象的纹样,而是以抽象化的心形卷云纹、如意云纹等多为装饰。
匠人以斜刀剔刻纹饰,展现出层叠的黄红漆层如流云般的美感。

“剔红,即雕红漆也。髹层之厚薄,朱色之明暗,雕镂之精粗,亦甚有巧卓。……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

这件剔红凤凰牡丹纹长方盒,就是在黄色底漆上反复髹涂红色漆层,再于漆层上雕刻一对凤凰相向穿行于莲花、菊花、山茶花、栀子花、蔷薇等花卉丛中。

剔红西王母(群仙祝寿)图圆盒则用剔红的技法描绘了农历三月初三西王母诞辰的盛况。盖面上瑶池内大开蟠桃筵宴,庭院中,诸神、诸仙,都来贺寿,宾客满庭。盖面左上方为铁拐李、韩湘子、汉钟离等五位仙人手持贺礼,驾祥云而来;左下方曹国舅、张果老等三仙信步于小桥上;楼阁内西王母正襟端坐接受众人的祝贺。庭院中奇花盛开,异卉丛生,仙鹤翱翔,红熟的蟠桃挂满枝头,楼阁前松树高耸如云。处处有异香随拥,步步有仙乐相从。千奇万异,难以尽述,令人目不暇接。

剔红兰亭曲水流觞图长方盒纹饰疏密有致,雕工精美,是明代剔红佳作。画面左侧楼阁内二老谈诗论道,正面亭内三人对饮,另一亭内二人奋笔疾书。溪水蜿蜒,众人三三两两坐于岸边,酒杯随波逐流。
“剔黑,即雕黑漆也,制比雕红则敦朴古雅。又朱锦者,美甚。
有锦地者、素地者。……纯黑者为古。”

剔黑花鸟纹圆盒即为朱漆地上髹黑漆,一对栩栩如生的孔雀翱翔于花丛间。

剔黑云龙纹圆盒整体髹黑漆,盖面黄、红、黑色漆叠髹,螭龙及云纹以红漆勾边。黑褐色的面上剔刻一对相向穿行于云中的三爪螭龙,龙身呈s形,通体无鳞以细长阳线勾勒背脊, 臂部与肩部丰腴饱满,四肢肌肉发达,动感十足。
戗金
![]()

本次特展展出数件戗金经函,多为长方形,盒身造型以直线为主。通体装饰着云中振翅的孔雀或鹦鹉以及繁复华丽的花卉纹样,连鸟类的羽毛和花叶的脉络都刻画得非常细致。
螺钿
“螺钿,一名甸嵌,一名陷蚌,一名坎螺,即螺填也。百般文图,点、抹、钩、条,总以精细密制如画为妙。又分截壳色,随彩而施缀者,光华可赏。又有片嵌者,界郭理皴皆以划文。又近有加沙者,沙有细粗。
壳片古者黑,……凡沙与极薄片,宜磨显揩光,其色熠熠,共不宜朱质矣。”

这件黑漆螺钿广寒宫图圆盒螺钿色彩瑰丽,贝片细密,毛雕精绝,属元代螺钿上品。盖面叙述的是关于西王母神话故事,西王母的神话传说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载《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典籍,为传统艺术常见母题。画面中玉兔正在捣制服用后可以长生成仙的蛤蟆丸,蟾蜍吞吐云气贯穿画面。云左为周穆王率七萃之士巡游四方,最终抵达昆仑山;右侧是闻讯后西王母率乐班出迎。

明代也会制作类似花鸟画风格纹样的螺钿漆器。黑漆螺钿柳枝禽鸟图大圆盒便以写生的手法描绘了水禽的动态、平缓的水流以及随风摇曳的柳树枝叶,呈现出一派平静祥和的景象。
本次特展诚意汇聚了一批漆器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器物,还未观展的观众朋友们不要错过咯。展览倒计时10天,我们也整理了一系列展览教育资源,助力大家轻松观展,一起欣赏、铭记红翠交汇间的漆艺风光。
1. 导览折页
本次特展折页以展览名“红翠斗芳菲”为设计灵感,精选了二十二件重点展品和放大精彩细节。您可以前往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一楼服务台处,领取免费纸质折页。您也可在上博官网获取电子版。
*温馨提示:纸质版折页每日分多次发放,每次发放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
2. 微信导览
本次微信导览精选了二十一件重点展品,在文物图片信息、基础介绍之外,另补充拓展了相关知识链接,助力观众轻松观展和学习。您可以扫描展厅文物说明牌上的二维码,戴上耳机免费收听。也可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导览页面。
3. 美育资源
为使观众朋友沉浸式体会中国漆器中闪耀的智慧,展览期间我们举办了“钿嵌光华:非遗螺钿体验工作坊”,在一厚一薄的钿片碰撞间展现花鸟山石的灵动虹彩,在亲手触摸中感受传统技法的当代新生。

我们还邀请六位中日学者举办公众讲座,与观众朋友们一起理解古代匠人们对美的执着探索看,感受山海无法阻隔的文明互鉴。让我们一起看看专家们都如何解读此次特展:
(*按讲座时间顺序排列)
福岛修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研究员
自13世纪以来,中国的雕漆器开始在以日本寺院为中心的场所中使用。这些器物被称为“唐物”,作为具有高度价值的馈赠品而备受珍视。通过解析日本中世时期对雕漆作品所赋予的十余种多样化名称,理解中国漆器在日本文化中引起的深厚关注。
孙峰
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
为系统呈现中国漆器艺术成就,上海博物馆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联合策划“红翠斗芳菲:宋元明漆器珍品展”。本次展览通过流存日本的传世珍品和国内出土漆器精品互相补充,互为印证,以期全面、客观地呈现宋元明漆艺的辉煌成就与历史地位。
猪熊兼树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主任研究员,工艺室室长
工艺品的样式由造型特征(器形、技法、纹样等)与人文背景(风土、习俗、制度等)共同构成。通过聚焦"红翠斗芳菲——宋元明漆器珍品展"的展品,深入探讨流传至日本的中国漆器样式。这些器物作为备受珍视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日本民族对中国文明的敬仰与向往。
丁忠明
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
通过x射线三维扫描技术,对宋、元、明三代的漆器胎骨进行科学分析。漆器胎骨制作始终秉持"化整为零"的核心理念,为适应不同时代的审美需求与工艺挑战,匠人们不断改良胎骨制作技术。这是中华匠人"格物致知、精益求精"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器以载道"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最沉默而有力的证明。
张荣
故宫博物院二级研究馆员,中国文物学会工匠技艺专委会会长
漆器的历史可追溯至八千年之久,历朝历代留下了数以万计的精美佳作,展现了默默耕耘工匠的卓越才华与智慧。通过解读世界各地博物馆所藏明代官造漆器,一同欣赏漆器造型之美、色彩之雅、纹样之精、工艺之巧,让古老的漆工艺在当代焕发新的光彩。
川畑宪子
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学艺部策划课特别展览室长
聚焦亚洲文化的九州国立博物馆,虽然收藏的中国漆器藏品量不多,但包括雕漆、螺钿等多种技法的中国南宋至清朝时期的杰出作品。通过中日漆艺技术的比较研究,与观众一同理解东亚美学交流的丰富性。
您还可以点击观看导赏视频,跟随策展人的脚步走进“红翠斗芳菲”展厅,细细欣赏素髹、雕漆、戗金、填漆、螺钿等多种髹漆工艺在展厅竞相绽放。
展览倒计时10天!欢迎大家走进“红翠斗芳菲:宋元明漆器珍品展”,一同欣赏匠人们对美的执着探索,感受山海无法阻隔的文明互鉴,静心体会中华文明在方寸器用间所凝聚的不朽神韵,赞叹中国漆器永恒闪耀的东方智慧。
供稿丨教育部
初审丨石维尘
终审丨汤世芬
![]()
上观号作者:上海博物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