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源迷雾 申遗风波
韩国文化遗产厅2025年6月正式递交的申请,听着就够大胆的。他们直言不讳,说汉字的根在东夷族手里,东夷族据说是韩国人的直系老祖宗,商朝那会儿就已经在朝鲜半岛上发明了这些方块字,后来才辗转传到中原。搁平时,这话要是私下说说,还能当段子听,可一上申遗申请,就得拿出真家伙来。
问题是,他们的依据呢?主要靠着前一年一位韩国作家在电视节目里抛出的几点观点:一是商朝其实是东夷政权,韩国人是其唯一正统后裔;二是汉字本该叫“殷字”,因为起源在殷商时期的朝鲜原住民;三是历史长河里,朝鲜半岛长期依附中国,导致文化归属被搞混了。
![]()
这套说辞一放出来,国际上立马炸锅。UNESCO那边也没客气,收到申请没几天,就要求韩国在45天内补齐可靠证据。韩国文化厅呢?到期限结束,啥动静都没了,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收场了。说白了,这事从头到尾就没站得住脚。
东夷族在古代文献里,本来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族群,主要活动在今山东、江苏一带,跟朝鲜半岛的联系顶多是泛泛的邻里关系。韩国把东夷直接拉成自家祖先,等于偷换概念,硬要把历史拉郎配。商朝的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那可是实打实的考古铁证,碳14测年直指公元前14世纪,早于任何半岛上的文字记录。
![]()
再看韩国的文化政策史,这申请的底气从哪儿来?1948年韩国刚建国,就推出《韩文专用法》,明令官方文件一律用谚文,汉字直接下岗。这政策在朴正熙执政的1970年代执行得更狠,学校教材、公共标牌全换成韩文,目的是摆脱中国文化的影响,强调民族独立。
结果呢?韩国年轻人读不懂祖辈留下的汉字碑文,专业领域里同音词一大堆,法律、医学文件老出歧义。没法子,韩国后来只能低调让汉字“复活”:身份证上加汉字名,地铁站双语标识,中小学重开汉字课。
可他们呢,又不愿意承认汉字是中国货,就想方设法“本土化”。这份申遗申请,说到底,就是这种矛盾心态的产物——想用汉字的便利,又不愿认账起源。
![]()
证据铁板 共识难撼
科学证据这块儿,更是把韩国的主张给堵得死死的。河南安阳的殷墟,从1928年发掘开始,就出土了15万多片甲骨,上面刻的符号就是汉字的最早形态。碳14测定反复验证,时间锁定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这比朝鲜半岛最早的文字记录晚了好几百年。
甲骨文的演变轨迹明明白白:商周的金文铸在青铜器上,秦代的篆书统一度量衡,汉代的隶书简化实用,一步步变成今天的标准汉字。2017年,UNESCO就把甲骨文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是国际层面的盖棺定论,认可汉字的中国起源。
![]()
韩国出土的文物,也在自己打脸。新罗时期的青瓷瓶底,常常刻着“大唐制造”的字样;北宋越窑的瓷器,运到半岛时箱子上印“御赐”,这些痕迹清楚显示文化传播的方向是从中国到朝鲜半岛。
韩国古籍里,记载的也是从中原输入汉字的过程,比如高丽王朝从宋朝求经,船队满载书籍过海。国际学术界呢?哈佛、剑桥这些顶尖机构的研究,全都指向中原起源,没一个严肃学者站队韩国的“东夷发明论”。人民日报在报道中也点明,东夷文化早就融入中华文明,跟半岛没直接血缘。
![]()
韩国的去汉字化运动,本意是求独立,可实际效果适得其反。1948年的《韩文专用法》推行后,韩国社会花了几十年才缓过劲来。1970年代的政策高峰期,汉字教育几乎清零,年轻人连自家墓碑都认不全。等1980年代经济起飞,K-pop、韩剧走向世界,韩国发现汉字的实用价值藏不住了。
身份证恢复汉字标注,公共场所双语并用,学校课本里又塞进汉字课。可他们总觉得这是在“借用”中国文化,心理不平衡,就冒出这种申遗奇想。说实话,这不光是历史认知问题,还牵扯文化焦虑。韩国经济牛,文化输出猛,但一到东亚文明定位,就总想拔高自家位置,结果越拔越滑稽。
![]()
从全球视角看,韩国的操作成了笑柄。网友们没客气,波兰人调侃韩国是“宇宙起源”,俄罗斯人讽刺一个靠美军基地起步的国家谈千年文化。这些吐槽虽尖刻,却点中要害:文化自信不是靠改写历史就能堆出来的。UNESCO的驳回,也不是针对韩国,而是维护事实底线。
45天期限一过,申请就这么黄了,韩国文化厅也没再纠缠。这事闹到这,等于给所有人上了一课:历史不是想怎么编就怎么编的,得有考古、有文献、有共识撑腰。韩国要是真想申遗自家东西,大把机会啊,比如韩文谚文,那可是世宗大王1443年创制的宝贝,UNESCO早认可了。何必盯着汉字不放呢?
传承正道 自信前行
![]()
汉字的归属,早不是争议事,而是铁板钉钉的事实。中国作为东亚文明的源头,汉字就是其中最闪亮的明珠,从甲骨文到今天的数字输入,它见证了五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链条。韩国申遗的闹剧,反倒凸显了这个共识的稳固。
文化交流本该是好事,朝鲜半岛历史上就是中华文化圈的一员,汉字传入后,推动了当地教育、科举、文学发展。高丽青瓷、北宋瓷器,这些交流成果,现在还摆在博物馆里,供人欣赏。韩国后来创谚文,也是在汉字基础上创新,没汉字的铺垫,哪来谚文的灵感?
![]()
韩国现在的尴尬,就在于这种“用而不认”。一方面,汉字在法律、医学、身份证上到处是;另一方面,又想把起源抢走。这心态,说白了,是发展太快带来的副作用。
韩国从战后废墟爬起来,经济奇迹全球闻名,文化产业K-wave席卷世界,可一到历史根基,就有点飘。申遗汉字的冲动,暴露了这种不踏实。反观中国,汉字保护搞得有声有色,简化字推行、书法教育普及、数字汉字标准输出,全是实打实的行动。2017年甲骨文入世界记忆名录后,中国还办了全球巡展,让更多人了解这宝贝的来龙去脉。
![]()
要说文化自信,怎么走正道?韩国完全可以多挖掘自家传统,比如三国时代的新罗文化、朝鲜王朝的科举制度,这些都有独特价值。韩文谚文申遗成功,就是例子,UNESCO认可它为人类智慧结晶,没沾半点争议。
![]()
韩国经济这么强,文化输出这么猛,何不把精力放这儿?硬要改历史,只会让国际社会摇头。想想看,全球网友的群嘲,不是因为韩国弱小,而是因为这操作太low。真正的自信,是正视过去,创新未来。中国在这点上做得好,汉字从古籍到Emoji,全世界用着都顺手,这才是软实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