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中国人凭啥不承认汉字是我们韩国发明的?铁证都在这儿了!”
一位韩国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的质问却是引发热议了,然而这并非韩国网友首次提出类似观点,2024年初韩国某电视节目中就有作家声称汉字是韩国人发明,理由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由东夷族创造。
![]()
前后的自认汉字和韩国有关,实际上韩国网友口中的“铁证”通常包括两类证据:本土发现的汉字文物和特定的历史解读。
部分韩国网友翻出几本老书,发现上面有“王”“天”等汉字,就认为这是韩国祖上创造的证据。
更具体的例证是一枚刻有“贤山扈力印”的青铜官印,有韩国网友认为这枚古印足以证明韩国先民几千年前就已使用汉字,甚至参与了汉字创造。
![]()
而这些主张迅速遭到各国网友反驳。日本网友经过考证指出,“贤山”实为中国河南的历史地名,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存在。
印度网友幽默地调侃:“按这个逻辑,接下来是不是要喊河南是韩国的,或者说韩国人的祖宗是从河南迁过去的?”
英国网友从学术角度解释:“判断一种文字的起源,得追它最早的样子和完整的发展过程。”
![]()
而从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来看,汉字的起源有着清晰的脉络。
甲骨文作为已知最古老的汉字体系,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16万片甲骨,记录了商代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日常生活,被学者视为研究汉字起源与演变的“活化石”。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教授指出,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
汉字发展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演变过程。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刻画符号,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再到秦朝统一的小篆、汉代的隶书,直至魏晋以后的楷书,汉字形成了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字体系。
直接来说,便是汉字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向外传播,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
汉字早在两千多年前便传入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记录历史、传播思想的主要工具。
![]()
根据韩国釜山大学研究员许喆的研究,韩国使用汉字的历史可追溯至高句丽时期(372年)设立的“太学”,当时已开始教授《论语》《春秋》等汉文经典。而到朝鲜王朝时期(1392年),汉字正式成为韩国的官方文字。
1446年《训民正音》颁布后,韩文得到推广,但汉字因“表意精准”的特性,仍在士大夫阶层与典籍文献中占据重要地位。
韩国在吸收汉字基础上进行了本土化创新。除传统汉语词汇外,还形成了“南男北女”“温突”(韩式暖炕)等本土化汉源词,甚至创造“gang牌”“携带phone”等英韩混合词汇。
![]()
而如今能有这种“汉字属于中国”的说法,这种争议背后潜藏着复杂的文化心理因素。
一方面,韩国文化基因中深深烙印着中华文化的影响。直到今天,韩国人的身份证上仍需使用汉字来区分同音字。
韩国国民美食泡菜,历史源头可追溯至中国三国时期,如今大部分消费量依赖从中国山东进口。
![]()
朝鲜半岛的传统服饰韩服,其发展轨迹深受唐朝和明朝汉服的巨大影响。
另一方面,战后韩国经济腾飞催生了文化独立意识。韩国抓住了比中国更早发展的窗口期,在国际上积极进行文化宣传和包装,试图将经济成功转化为文化正统性。
韩国岭南大学陈贤教授的研究发现,韩国大学生汉语词汇学习主要依靠“意义决策策略”和“记忆策略”,这一结论反映了韩国在汉字教育上的实用主义态度。
![]()
当下的韩国汉字教育体系充满矛盾。韩国现行教育体系中,汉文课为高中必修课,要求学生掌握1800个教育用汉字,大学入学考试也涉及汉文阅读。
关于汉字教育的争议始终不断:支持者认为70%韩语词汇为汉字词,掌握汉字有助于提升语言能力;反对者则称汉字增加学习负担,与民族独立意识冲突。
安阳殷墟的甲骨文静静地躺在博物馆中,这些距今3000多年的文字遗产,无声地诉说着汉字起源的真实故事。
![]()
只得说历史从不需要争吵,它只陈述事实。文化的影响力不取决于起源的争论,而在于其本身的生命力和当代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