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送子千金不如赐子佳名。一个好的名字不仅寄托了父母对孩子美好的希望,更承载着家族文化的传承与时代精神的印记。
但俗话又说了:“赖名好养活”。于是,就会出现一个有意思的事,很多帝王先贤,一代名将,反而会拥有一个奇奇怪怪/可可爱爱的姓名。
王的名字,我知道。今天咱们就来聊聊:王的名字。
01 国王的名字
“奇奇怪怪”+“可可爱爱”
齐桓公,知道吧?他可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首。但他的名字却没那么霸气,反而有点萌。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姜小白,名字虽然是小白,治国可真了不起,重用管仲等人,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虽然顶着这么萌的名字,但这位小白兄还是很凶的,“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小白,是个让春秋诸国听后都会颤抖的名字。
有人也就会说了,古人取名字,如此随意的吗?其实不然,古人取名讲究“五有”:有象、有类、有信、有义、有假。
咱们重点说一下“有象”这种取名方式。有象是指根据婴儿出生时与某物相似的特征来命名。最著名的例子是孔子,他名“丘”,字“仲尼”,因为出生时头顶中间凹陷,形状像山丘,所以取名为“丘”。这种命名方式直接反映了孩子的生理特征。
同样使用了这个命名方式的还有——周桓公:黑肩;鲁成公:黑肱;晋成公:黑臀。
恭迎我的“黑肩膀大王”,拜见我的“黑胳膊大王”,跪拜我的“黑屁股大王”!
高端的食材往往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最尊贵的大王,往往拥有最简单粗暴的姓名。豪横!
![]()
告别了我们的“黑大王”,我们来到了春秋小国邾国的国土,这里的国君邾定公的名字也很特别。他叫什么呢?貜(音jué)且。貜,乃大马猴之意。这名字,够抽象!
再比如,郑庄公的名字叫寤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难产”。他的命名直接反映了当时出生的状况。果然是“险象环生”!
有时候,皇帝取名也会很简单,直接用数字。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本身的名字叫刘季,古代家里兄弟排序是按“伯、仲、叔、季”来的,刘季的意思就是刘四(与“赵四”异曲同工)。同样的还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名字,朱元璋原名“朱重八”,翻译过来就是“朱八八”。
02 商王的姓名
戊己庚辛 甲乙丙丁
如果说哪个朝代帝王名字的“奇怪指数”最高,那肯定非“商”莫属。商朝自公元前1600年起,至公元1046年止,五百多年间共有31位商王。他们的名字,放眼望去,尽是甲乙丙丁……
殷商第一代帝王——成汤,也叫“天乙”;殷商最后一代帝王——纣王,又叫作“帝辛”。此外,还有什么“小甲”“小乙”“小辛”“武丁”“太丁”“武乙”,听起来全是“甲乙丙丁”,或许有路人就会吐槽了:“这起的什么名啊?都是一代天子,竟然叫路人甲?开玩笑呢?”
![]()
实际上,商朝君主的名,非其本名(私名),而是日名(或祭名)。
何谓日名呢?日名又可称天干日名,天干就是天干地支中的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也就是商王死后由后人据其出生或者死亡那天对应的天干而取。如子天乙可能诞生于乙日,子太甲可能诞生于甲日。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命名方式只有君王可以使用。日名制起源于古人对太阳的崇拜,尤以殷商为甚。商朝人认为天上有十日轮流值日,人们自视为太阳神的后裔。君王以天干命名,代表和神灵紧密的联系,是天命的执行者,不可侵犯。除了君王,王室妇女(主要是皇后)也用此命名,诸如“司母戊”(司母戊大方鼎)、妇好(后母辛)、纣王妃子妲己也遵循此制。
不过问题也来了,天干日名十个天干排列组合不是太容易重名了吗?
所以为了避免重复,天干之前加字,这个字通常和排行、血缘、祖孙顺序、封邑、美誉等相关。
加排行,如:大乙(商汤)、大丁、中壬、大甲、大庚、小甲、大戊、中丁、小辛。
加“祖” 字,如:祖乙、祖辛、祖丁;祖己、祖庚、祖甲。前三者是父子关系,后三者为兄弟关系。其中祖己未实质登位。
加封邑名,如:沃丁、雍己、河亶甲、沃甲、南庚、阳甲、盘庚、廪辛。
加美誉,如:武丁、康丁、武乙、文丁等,这个属于赞誉功绩的美称。
其实看到这里我们大概也知道了,“日名”是后世人们对已逝世商王的尊称。他们真正的名字叫什么呢?商王生前使用的私名较少见于记载,多依赖甲骨文、传世文献推测。例如商汤私名“履”,武丁私名“昭”。
王的名字,在时间中流逝,后来的我们用“甲乙丙丁”来触摸关于他们的从前。不过,依靠文字,我们也在慢慢地揭开时间裂缝中很多很多的瞬间,比如商高祖王亥。
03一片甲骨
时光中的伟大相逢
而在说王亥之前,我们还要提到一个特别的名字——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
跨越3700多年的时光,夏朝的风吹到民国时期的旷野。通过一片甲骨,将他们相连。在纪录片《一片甲骨》第一集“见龙在田”中,我们也看到了这场时光中的伟大相逢。
![]()
王国维先生从甲骨文卜辞中发现,殷商的先祖中有一个名字叫王亥,卜辞中 “亥” 的早期写法为 (《合集》30448),上为鸟(隹),下为亥(豕)。此字形应是殷商先祖“玄鸟生商”神话的遗留——王亥之名从 “隹”,暗示商人与玄鸟图腾的关联。
![]()
王国维先生根据古籍中的记载相互印证,找出了王亥的事迹,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他通过高超细密的分析考证,将各种典籍中似乎不相干的名字,如《楚辞》中的“该”、《吕氏春秋》中的“王冰”、《史记》中的“振”、《世本》中的“胲”,与《山海经》、《竹书》以及甲骨卜辞中的“王亥”,合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佐证了古代典籍中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载,并非毫无根据。
![]()
![]()
借由甲骨文
王国维为先祖亥
建立起了一条
从传说到史书
从地上文献到地下文物的
完整证据链
正如著名考古学家、甲骨学家董作宾先生在《甲骨学五十年》中所说:
“(王国维在)甲骨文字的初步研究上,能够把‘王亥’二字看做一个人名,把孙诒让认为‘立’字者,断定为‘王’字,这已是不容易了。王氏更把《殷本纪》讹为‘振’字的,考定就是‘王亥’,尤其令人惊奇……这算是王国维氏在甲骨学研究的征途中,最为惊人的表现……可见古代传说,存于周秦之间的,并不是绝无根据,这足以唤醒一般极端疑古人士好以神话解说古史者的迷梦了。”
![]()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当我们凝视这片片古老的甲骨,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也读懂了什么叫做“华夏文脉”。
百年前,王国维先生以敏锐的学术眼光,从甲骨文中“王亥”的名字入手,如同一位穿越时空的向导,将散落在神话与历史长河中的碎片一一串联,让华夏文明的脉络清晰可见。而今,这些镌刻在甲骨上的文字,依然如璀璨的星辰,照亮我们与“从前”对话的路径,引领我们走进历史深处的中国,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厚重与深沉。
从龟甲兽骨上的刻痕到竹简丝帛的墨迹,从青铜鼎彝的铭文到纸张书卷的丹青,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文字基因,跨越时空的阻隔,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这种绵延不绝的文化传承,不仅让每一个汉字都成为历史的活化石,也让我们在回望中汲取力量,在传承中坚定前行,真正读懂“中华文化是唯一通过文字传承千年至今的文化”的深刻内涵。
甲骨文里还藏着哪些秘密?每周三21:30锁定河南卫视,与《一片甲骨》一起触摸千年文字温度,解锁历史尘封中的文明密码!
没错,就是明天晚上
《一片甲骨》第二集
《战火弦歌》
等你来探秘!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