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大奎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所写《爱莲说》中的一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以及《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道出了人口众多排名第四位的望族李姓,既有皇室渊源,又在历经千年的融合发展中展现了血脉传承的耀眼与辉煌。
不妨穿越历史长河,探寻李姓的由来,娓娓道出影响深远的李姓名人,深度诠释李姓誉为"皇室后裔"这一姓氏文化的深厚内涵。
![]()
话说上古时代,李姓最早起源于嬴姓,来自四千多年前三皇五帝时期的东夷族首领皋陶。
这皋陶是颛顼部落分出的八大氏族之一,是舜帝手下执掌刑法的大理官。其子伯益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获姓嬴。亦因皋陶公正严明赢得时人敬重,其子孙便世袭大理官之职。
到了夏朝,皋陶的子孙按"以官命族"的习惯,以"理"为氏,尊皋陶为理氏的先祖。
到商朝末期,皋陶的后代,一个叫理徽因(也就是理征)的大臣因公道正直得罪了暴君商紂王被害,其子理利贞陪着母亲幸得友人的帮助,成功逃到伊水,也就是今天河南的嵩县,靠吃李树上的果子充饥,得以立足生存从而开枝散叶不断扩展。
理利贞为了感谢李子之恩,决定改"理"为"李",遂称李利贞,由此成为李姓的得姓始祖。
周朝取代商朝后,李姓分支之一出自姬姓的巴人,在今天重庆的巴南地区,建立巴子国,逐渐接受以虎为图腾的姓氏影响,又依音确定为李姓。
到公元303年,巴人李特率领族人反抗当时属于西晋王朝的残暴统治,得到各地民众大支持响应。李特战死后,其子李雄继续揭竿起义,3年后攻下成都称帝,史称成汉。
这是李姓有史以来建立的第一个王朝。
后来李姓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也就与王朝的更迭及强化统治息息相关。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筑牢西南地区的统治地位,在平定哀牢夷之后,便封赏当地少数民族,分赐李、赵、张、杨等姓。
![]()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封赏赐姓",李姓也在这些少数民族融入中壮大,成为中华大姓之一。
到两晋南北朝时期,封赏赐姓与恢复李姓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大。
当时的封建帝王为安抚北方游牧过来的少数民族,也将部分汉化的匈奴人、鲜卑人赐姓李、刘等姓。
尤其是北魏孝文帝为了推行汉化政策,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姓氏改革,将鲜卑族中叱李氏这一复姓恢复为李姓,钦定拓跋氏为汉朝大将李陵的后裔。
自此,来源多元化的李姓便在历史演绎进程中分布范围越来越广,人口数量也越来越多。
到了隋朝末年,出身北周关陇贵族家庭的李渊,时任太原留守,因隋末动乱而起兵晋阳,其子李世民平定各地农民起义完成统一大业后,隋朝灭亡,威如海内的大唐帝国由此雄居东方。
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遂成为李唐王朝开疆拓土的奠基人,地位尊崇的李姓便以国姓闪亮登场于历时289年的唐帝国。
那时,很多开国功臣,皇恩浩荡下,也得赐李姓。如《隋唐演义》中大名鼎鼎的徐茂功,即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徐勣,就受命改名李勣。
也有许多外来少数族裔,被封赏为李姓。如大食、波斯、沙陀、党项、突厥、靺鞨等族中得到赐姓的李诃末、李思摩、李思恭、李彦升等等,有的因功受封将军,有的因归附恩赐王侯。
由此,李姓家族的内涵进一步丰富,不仅拓展了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还在血脉传承中有力推动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
李姓也就在在众多中华姓氏中成了一颗耀眼的明珠,书写出浓墨重彩的辉煌篇章。
承上启下的李姓名人,也在上下五千年的重要历史时期留下深深的印痕,传承了不可或缺的历史影响。
李唐之前,最有影响力的就是春秋时期的道家学派创始人李耳,也就是《西游记》中骑青牛的太上老君,所著《道德经》是古代影响力最为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之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人口迁徙政策后,主阵地在河南的李姓开始流向各地。李耳的后代则辗转到甘肃,发展为七大望族之一的陇西李姓。
这也是隋朝袭唐国公李渊一脉的先祖,到唐高宗时期,李耳由此被封为太上玄元皇帝。
还有了李耳被追认为李姓始祖的另一说法。
当然,陇西李姓之外,赵郡李姓、顿丘郡李姓、广汉郡李姓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力。
在这些众多李姓分支中,李姓名人可谓数不胜数,其历史贡献也是可昭日月的"映日荷花别样红"。
如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着利在千秋的伟大作用。
有"千古第一相"之称的秦朝丞相李斯,也是有名的政治家,他参与制定的法律制度,协助秦始皇统一六国,又在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等国策中贡献卓著,影响后世两千多年。
还有战国时期战国名将李牧,时称武安君,是有名的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其边防思想泽被后世。
![]()
西汉抗匈名将李广,也以勇猛善战著称,更有"飞将军"的名号,唐人最为赞颂: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记李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自李唐来,尤其是历时289的唐帝国,皇室李姓作为国中第一大姓,人口急剧增长,成为李姓发展的鼎盛时期。
李姓被誉为皇室后裔的说法便逐渐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继往开来,后世普遍认为,得益于皇室繁衍的李姓家族,不仅地位尊崇,也在荣耀之下展现出非凡的成就。
且不说誉为"诗仙"的李白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就是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并称"温李“的无题诗人李商隐,又称"七绝圣手",是继"诗圣"杜甫之后,七律诗的第二座丰碑。
还有并称"诗家三李"的李贺,自称“陇西长吉",亦有"诗鬼"之才,是中唐有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诗中名句如"天若有情天亦老",还被伟人化用,当时整个大唐无人能接。
还有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李卫公"李靖,南宋时累封为"辅世灵佑忠烈王"。南唐后主李煜,更以"千古河帝"著称。
可以说,自李唐来,除了开创"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开元盛世"的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等帝王在治国理念上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外,李姓在不同领域做出的贡献也促进了文化大繁荣。
到宋元明清时期,持续发展与扩散的李姓不仅人口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灼灼其华的名人依旧英才辈出。
![]()
北宋婉约词派的代表李清照,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明朝著名的医学家"药圣"李时珍,所写巨著《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达尔文称它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还有建立大顺政权的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闯王李自成,主导的"均田免粮"为农民战争重塑了革新思想。
不得不提的晚清重臣李鸿章,发起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近代企业,堪称中国步入近代化的关键人物之一。
从人口角度而言,李唐以后,有所变化。
宋代约560万人,占比7、2%,是王姓之后的第二大姓,以河北、四川、河南、山东四省居多。
这也是民间谚语"张王李赵遍地刘"形象说法的有力见证。
元朝则因蒙古人的统治,李姓人口减少,在南迁中顽强生存和发展。
明朝时期,李姓为王、张之后的第三大姓,人口约510万人,占比5、5%,主要集中在江西、山西、山东等地,向海外迁徏逐渐增多。
到清代,不甘落后的部分李姓人也飘洋过海,去往全球各地定居,逐渐成为海外华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融合传承中华文化中共同助推两地发展。
如今,李姓已达一亿以上,占比超过7%,人口分布最多的依旧在中原大省河南。海外则以加拿大居多,以7万人以上高居榜首。
综上而言,以官命族的李姓,从上古时期理官的血脉传承,到李唐皇族的荣耀加持,再到如今遍布全球的人口扩散,可谓历经千年融合发展为华夏传奇,一代代李姓人书写的壮阔史诗早已超越李姓这一姓氏本身,已然成为华夏文明最鲜活的符号,厚重而又亲切的一颗明珠。
![]()
抬望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在民族大融合大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下,循着历史脉络,解锁李姓背后的千年密码,探寻家族根脉,既是一份文化认同,也是生生不息的家族传承,必将有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
是为记。乙巳年十一月六日梳理于象山脚下。
致作者:《写乎》致力于文化与历史的传播,仅仅根据作者意愿开通赞赏,赞赏所得全部归作者。
投稿邮箱:499020910@qq. 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