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一篇文章,我写,如果读《左传》只看些仁义道德的东西,大概没啥意义了,因为,在《左传》里,很多人行事和他的言行多有不同,也多伪君子,比如赵宣子,说话句句正义,行事桩桩小人,他把人当刀使,人还对他忠心不二,甚至甘愿为之付出生命。
晋国六卿那几乎是人人八百个心眼子,斗来斗去不可开交,就连被世人称颂举贤不避亲仇的贤人奚齐,被世人尊为孝之代表的颍考叔,其实仔细盘下来也是名不副实的。
如此来读《左传》难免会有点儿沮丧,难道要人人都去学那心口不一,虚伪的作风才是对的吗?
一、他人多虚伪,那么坚持道德的意义是什么呢?
近日总刷到关于西游记与师父菩提老祖的相关视频,许多人解读,孙悟空大闹天宫无人敢管,是因为他的背景强大,他的师父厉害,他的师兄们厉害。
![]()
好像一个被到处欺负的小可怜,其实也曾是师门宠着的小可爱,这种解说,感动了网友也感动了我。
可是忽然间刷到关于孙悟空为什么会被赶出师门,为什么菩提老祖要他以后不准在外面说自己是他的师父这个问题,看了很多人的相关解读,瞬间对那种感人肺腑的师徒文学去了魅。
其中一种说法是菩提老祖教了孙悟空长生法则,本是让他守口如瓶,他却在师门里到处炫耀,而师兄们也不是像网上说的那样有多爱护这个小师弟,而是嫉妒他天赋异禀,故意在师父和众人面前诱导孙悟空展示他学过的躲三灾技巧,迫使师父把他赶走。
且菩提祖师收孙悟空的经过还化用了六祖慧能的故事,最终赶他离开,意思大概也是为了保住他的小命。
而菩提祖师交教给孙悟空的保命法则,也不是什么绝世武功,而是些躲躲藏藏走后门的技俩,甚至到处给人做平账大师,孙悟空遇到大妖怪大都打不过,就去私下里找妖怪背后之人。一桩桩一件件,都不是什么上得台面的。
仔细读来,犹如一部揭露人性丑恶的黑神话。
不禁令人沮丧。
这又得回到最初我分析过的一个问题:“普通人为什么要学习历史?”,许多人读了历史,了解历史以后,对生活更加没了指望。
那种全师门团结一致,互相友爱,小徒弟在外面受了欺负会有师兄弟们护着的言论之所以能够火爆,是因为大多数人其实都希望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里面,当意识到,世界是真的残酷,人性大多丑恶虚伪的时候,难免会产生一种失落感。
既然世人多虚伪,那么坚持道德的意义是什么呢?
是因为我善良,就活该被人骗?还是因为善良被人骗过,就不再善良?亦或是因为坚持正义,却遭遇了不公,便让自己黑化?
这个问题,其实也困惑了我很久,因为我发现,现实生活中,善良的人是真的很容易被坏心思的人往死里坑。
同事不会因为你善良,就对你好,相反会因为你善良,觉得你可欺骗,可利用,当老板的不会因为顾客善良,就给他实在的价格,相反会因为顾客好说话,而多多地坑他,反而面对难缠的顾客一再让步。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是真的很沮丧的,那时候我就想写一篇文章《评价一个人的好坏,不要看一个人说什么,要看一个人做了什么》,写了一点,怨气颇重,我放弃了。因为有一个人跟我说了一番话,我觉得很有道理——
当一个人对你作恶的时候,那是他自己的事情,你可以反击他,却不可以受他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初衷,咱修的是自己的心,我心不乱就可以了。
但坚持道德,是不是就该认死理,正得发邪呢?咱可以从一个古代得道德典范上面去看看,道德究竟是什么?
二、从申叔时身上探讨道德的话题
其实铺垫了这么多,我就是想说说《左传》里一个言行很是一致的正面角色——申叔时。
这个名字想必读过《左传》的不会觉得陌生,他这个人的出现几乎都给我一种义正言辞,正得发邪,与伪君子们格格不入的感觉。一时间,我甚至分辨不出,他那些正义的言论,是否真的是好的,又是否有什么言外之意?
他第一次出现,免了陈国被灭国的危险,第二次出现,逼得宋国跳脚,第三次出现,把二把手给预言死了。
他是如何做到的?跟践行道德有什么关系?
1、救陈国,本质上并不是为陈国,而是为楚国。
事情发生在宣公十年。
那时候,楚庄王刚管了一桩陈国的闲事,把陈国弑君自立的夏征舒抓了五马分尸,顺便把陈国变成了自己的一个郡县。做了这件事,楚庄王觉得成就感满满,于是大宴宾客,炫耀炫耀。
这时候,在齐国出差回来申叔时回来了,这人德行不错,在楚国朝野的声望都很高,能够得他一句夸奖,成就感会加倍。楚庄王急忙等着他来夸自己,结果申叔时虽然马不停蹄来到他面前,但面上不见夸张欣喜,只是给他汇报了出差的工作进展,也不参加宴会,就走了。
![]()
楚庄王心想,我拿下了陈国,还让陈国的版图并入了楚国,你看不见吗?不恭喜我吗?啊?
申叔时走后,楚庄王越想越刺挠,觉得申叔时真是不知好歹,他也不内耗,直接派人去把申叔时责备了一通。
他说,我干了这么件大事,诸侯、郡县之主斗来庆祝我,为什么就你不肯?
申叔时问:“我可以说吗?说了我怕你怪罪!”
楚庄王心想:“你赶紧说吧!我等着呢!”,而后他说:“你尽管说!”
于是申叔时就列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人家的牛踩了人家的田,你把人家的牛夺了回来,还顺便把人家的田地也占有了。牛踩了人家的田地的确有罪,但你一个外人,把牛教训一顿算是做了好事,但是你却把人家的抢了,本身已经很过分了,你还把人家的田地占有了,这就是贪了。
你跟诸侯说打陈国,出的是正义之师,杀了夏征舒也还算是帮助陈国除祸,但是你因为贪陈国的富有,就想把他据为己有,那就违背了事情的初衷,容易落人口实,使得诸侯离心,还有什么好贺的?
这番话和申公巫臣劝楚庄王不要纳夏姬是一样的。但,申公巫臣那是带有私心,申叔时却是半点私心也没有,真真切切为楚庄王的霸业声名考虑的。
也是因为申叔时一番话,陈国免了被灭国的命运,保留了下来,还能继续和其它诸侯掰掰小手腕。
这个故事,如果看成申叔时保住陈国,那他劝楚庄王的话,就是针对他想要当一个诸侯依附的霸主心理的借口。如果看成,他真心为楚庄王的霸业考量,那么保不保住陈国并不是他第一考量的。
但是,他“牵牛以蹊”的典故却是代表他心中那杆正义之秤的,而劝国君示人以德,怎么也不不能说是虚伪。而是将人框在德行的框架内,事情才不会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所以,无论世人多么虚伪,也要宣扬道德。
申叔时其实也不是一个真正的正得发邪的人,他也会使诈。
2、在道德的规范下,使诈也是合理的。
他在《左传》里第二次出现是在宣公十五年。头一年,楚庄王想对宋国用兵,就派出申舟去齐国聘问,嘱咐他不要从宋国借道。申舟说:“如此,我会被宋杀害。”楚庄王说:“没关系,他们要杀你,我就打宋国为你报仇。”
虽然这里面展现了对生死的蔑视,但宋国是真的把申舟杀了,楚庄王出兵讨伐。宋国向晋国求救,晋国不派兵,却派了一个说客去,让他稳住宋国,不要投降楚国,将他们耗走。虽然楚王识破了技俩,但是还是让晋国达到了目的,宋国不肯投降。楚王不想耗下去,准备拔营回朝。
申舟的儿子申犀就不干了,我父亲为了促成这场战役都丢了性命,你楚王怎能出尔反尔不打了?眼看大军要撤,他也不管会不会激怒楚王,就跪下来请求国君践诺。
楚王心下为难,这时申叔时在旁出了个主意。
既然宋国的目的,是把我们耗走,说明,在他们看来,不投降的原因是他们比我们更能耗,那我们就表现得比他们更能耗,他们就会慌了呀。
于是,楚王听申叔时的建议,开始在城下建造房屋,还开发耕地,做出了一副打持久战的准备。
这种比耐力的,说白了就是攻心,谁先破防,谁就输了。
宋国人在城墙上看到,果然慌乱,华元大元帅半夜三更翻墙出去,夜探楚国令尹子反的床榻,也是一番言语攻心,吓得子反与他达成了各退一步的和谈协议。
所以说,道德和使诈并不冲突。
3、道德是很好用的工具,约束自己比约束别人更有用。
申叔时第三次出现在《左传》里,是在成公十五年。
这时候,楚庄王已经不在了,他也已经是个老人了,子反挑唆着楚王对晋国用兵。彼时,晋楚其实达成了一次联盟,两国真正意义上地手拉手做过一回好朋友,这时候,好朋友的设定还是生效的。子反教楚王出尔反尔被人质疑,他说:“只要有利可图,管什么朋友不朋友?”
申叔时听说了以后,断言:“子反不守信用,必不免矣。”
之前我就分析过,在《左传》里,一个人被人断言“不免矣”,就是说他快死了,要遭殃了。可见子反的行为在申叔时看来已经糟糕透顶。
若跟晋国对上,真的对楚国有利,他申叔时却以不能不守信义反对,那岂不是正得发邪?
后来,楚国出兵,晋国人基本采取退避态度,又相继收获了许国和郑国得投靠,子反十分得意,跑去向申叔时炫耀,哪知更是遭遇申叔时一番贴脸的道德教育,不过,也恰恰体现了申叔时所传达的道德理念。
![]()
在他看来,德、义、礼、信这些东西,是必须要遵从的,不为别的,因为有用。德呢,是用来向百姓施恩德的,义是与人建立利益关系,而信是用来守护的。在战场上,这些东西是大杀器。
对百姓施恩,百姓就会感恩戴德,义字当心,就不会随意背叛,讲信用,就是传达一种,只要你不背叛我,我会继续对你们好。抛弃这些,就会让百姓对你失去信任,同样的,也会让诸侯惶恐。你这一仗,玄,估计以后我都看不到你了。
后来子反在军中饮酒喝醉误事,楚王见他不可靠,连夜带着队伍撤退了,晋军到了楚军营地,吃了他们三天的粮食。最后,楚王一封信给了子反,子反自尽了。
如此看来,虽然子反最后真的死了,似乎也不是败在什么德刑礼义上面,申叔时的德义论,似乎也不准确。
其实,还真的不冲突。
楚晋的这场战役里面,晋国内部的应对一直有一个让我疑惑的地方,楚军出兵的时候,韩厥说了一句:“不必出战,让他加深罪孽,他的百姓就会背叛他。没有人,他拿什么战?”
一开始看到这里,我感觉这是韩厥的推脱之言,他是不想和楚国正面刚上。
后来郑国背叛了晋国,晋国要出兵,范文子也不大乐意,出兵了,也打算避一避楚国的锋芒。
看上去,范文子也是个有些怂的。
然就是晋国的步步退让,却赢了这场仗,为啥呢?
因为不管申叔时还是韩厥、范文字这些人,都看出了这场战役的本质是子反这个人在借机生事。
![]()
其原因,大概就是,晋国接纳重用了申公巫臣,子反和巫臣因为夏姬反目,子反杀了巫臣族人,巫臣发誓要让子反疲于奔命而死。所以,晋、楚两国结盟,大小诸侯都乐意,不想再战,想要休养生息,但是子反却不乐意,先是在两国结盟时给晋国使臣难堪,继而又挑唆楚国对晋用兵。
申叔时觉得子反太狂了,必然也会死在自己的骄傲自大里,而晋国大臣们的退让,其实就好比士会教范文子对郤氏的退让,是为了捧杀。结果呢,子反越来越傲慢,也渐渐轻敌,以至于敢在行军途中醉酒。
所以为什么要有道德呢?那是约束自己,不让自己错得一发不可收拾呀。大家都懂得约束自己,世界就基本能控制在某个平衡不失控的范围内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