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不少大学生临近毕业才匆忙修改简历、盲目投递岗位,另一群学生却早已在学校的护航下,从入学起就踩准了职业成长的节奏——这背后,藏着高校就业帮扶的“温差”。
在江苏科技大学,这种“温差”被转化为“全周期的温暖”:从新生的职业启蒙到毕业生的精准赋能,该校用一套贯穿始终的就业服务体系,把“就业难”的焦虑,变成了“有方向”的笃定。
![]()
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往往还带着对专业的懵懂,对未来职业的想象更是模糊如雾。很多高校习惯将职业规划放在大三、大四,却忽略了“启蒙越早,试错成本越低”的道理。而江苏科技大学恰恰抓住了“新生转型期”这个关键节点。
2025年10月,计算机学院为2025级全体新生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专题讲座。辅导员陆鑫围绕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展开的指导,看似是在拆解赛事规则——从校赛到总决赛的三级体系,从成长赛道的高教组、职教组到就业赛道的本科生组、研究生组,实则是在教新生“如何思考未来”。他强调的“自我认知-职业探索-路径规划”,本质上是帮学生打破“专业=职业”的刻板认知。
![]()
而结合AI技术赋能备赛、强调作品真实性,则是在培养学生“务实规划”的态度。这样的讲座,让新生刚进校园就明白:大学是“为未来蓄力四年”,这种提前建立的规划意识,远比毕业前临时抱佛脚更有力量。
如果说新生阶段的职业启蒙是“播下种子”,那么针对毕业生的精准服务,就是为这颗种子“浇水施肥”,确保它能顺利破土。江苏科技大学经管学院为2025届毕业生推出的五大举措,看透了毕业生的“差异化需求”。
![]()
想考研考公的学生,最怕“盲目备考”,学院就打造“培训包”:考研复试指导会从“考生视角+院校视角”双轨切入,连调剂实战都考虑到;考公冲刺培训直接给出实用建议,直击备考痛点。想直接就业的学生,愁的是“简历没亮点、面试怯场”,学院就开了“简历门诊”和“面试模拟舱”:教学生用“雇主视角”量化实习经历,比如“参与XX项目,完成XX数据整理”比“参与项目”更有说服力;模拟面试后逐一复盘“闪光点”与“提升点”,积累面试经验。
更难得的是对特殊群体的关照:家庭经济困难、心理压力大的学生,往往在就业中更自卑、更被动,学院组建“帮扶导师团”搞“一生一策”,还设“就业助航基金”“微技能特训”,让他们敢求职、能求职。这种“你有需求,我有回应”的精准,才是就业帮扶该有的样子。
![]()
实际上,现在很多高校都开展就业帮扶,但判断一所高校的帮扶是否有用,关键看它是否打破了“就业服务=毕业季服务”的误区。而江苏科技大学的过人之处,在于构建“从入学到毕业”的闭环:新生阶段帮你“找方向”,避免走弯路;毕业阶段帮你“补短板”,解决实际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