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泉涌,一脉地灵。镇江,这座被长江与运河共同滋养的古城,因水而灵、因水而兴,而散布在各处的名泉,更是这水韵的精魂。这些名泉中,许多已被列入“镇江市市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录,它们不仅是历史的坐标,更是城市生命的延续。
系列报道《【诗意镇江·读城】“泉”说镇江》,带您循着清泉的脉络,探寻一座城的文明轨迹。让我们一同走近这些“会说话”的泉水,品读它们与地名交织、与人文相融的隽永篇章,在一泓清洌中,重新发现镇江的深厚底蕴与灵动气韵。
“泉”说镇江——中泠泉
在江苏镇江金山公园的塔影湖畔,芙蓉楼旁,一池清泉静卧于绿荫环抱之中。这里便是有“天下第一泉”美誉的中泠泉,又名中濡泉、南泠泉。
![]()
从江心到陆地的变迁
步入“天下第一泉”清池,只见池水涌动,泉眼汩汩。泉池呈正方形,边长约十米,四周石栏护卫,古朴而庄严。池南壁上一块宽2.15米的白色石碑尤为醒目,上面刻着清末状元、镇江知府王仁堪于光绪十九年题写的“天下第一泉”五个苍劲大字。
据史料记载,中泠泉的身世极为独特。它原非陆地之泉,而是位于扬子江心。古人描述,江水受到石牌山和鹘山的阻挡,水势曲折,分为南、中、北三泠,此泉正出于“中泠”之下,故得名“中泠泉”。直至清咸丰、同治年间,因泥沙淤积,金山与陆地相连,这枚江心明珠才最终“登陆”,成为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模样。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中泠泉于1982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畔的历史文化展示馆,则详细记录了这一沧海桑田的变迁。
![]()
一盏清泉定天下
中泠泉之所以能获得“天下第一泉”的美誉,与“茶”有着不解之缘。其泉水甘洌清甜,尤其适于煎茶试茗,自古便是爱茶之人梦寐以求的圣水。
这一地位的奠定,源于唐代一次“品水”活动。唐代名士刘伯刍遍尝全国各地的沏茶之水后,将水分为七等,而中泠泉因其水味与煮茶味道俱佳,被尊为“天下第一泉”。从此,中泠泉便与顶级好茶紧密相连,民间流传的“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便是对其地位的最佳印证。
这一盛名吸引了无数追求极致茶韵的雅士。据宋代《太平广记》记载,唐代宰相李德裕就曾不远千里,派人从金山汲中泠水回长安煮茶,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
![]()
流淌于诗篇中的泉魂
千年来,中泠泉不仅是一处自然景观,更是一座承载了无数文人情怀与诗意的精神家园。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从骚人墨客到官宦达人,无不为之倾倒,在此驻足感怀,留下了无数璀璨诗篇。
北宋文豪苏轼在《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中写道:“涪江与中泠,共此一味水。”将故乡之水与中泠泉并列,寄托了深厚的乡愁与对泉水的赞美。南宋诗人陆游则吟出“铜瓶愁汲中泠水,不见茶山九十翁”的诗句,表达了对汲取中泠泉水烹茶的向往。民族英雄文天祥更在《太白楼》中慷慨高歌:“扬子江心第一泉,南金来此铸文渊。男儿斩却楼兰首,闲品茶经拜羽仙。”将泉水的清冽与男儿的壮志豪情融为一体。甚至连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时,也特意静品中泠水,留下了“静饮中泠水,清寒味日新”的切身感受。
今日,当游客漫步于塔影湖的栈道,在芙蓉楼的映衬下欣赏这池千年名泉,依然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清澈与宁静。中泠泉,已不仅是一汪泉水,它是一页活着的史书,一卷流淌的诗集,更是中华茶文化与士人精神交相辉映的珍贵遗产。(张鹏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