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共读
⬆️点击查看⬆️
26期春夏季招募,即将开营
相关付费文章:
热门专栏:
![]()
本书目为俱乐部中国古代经典共读书目
《孟子·公孙丑章句下》记录了不少孟子离开齐国时的遗憾和惋惜。
期间有这样一个故事,读罢不知道会让多少士人唏嘘。
当时孟子离开齐国,路上他的弟子充虞就说了,您看上去不太开心呀。您不是说过,君子不怨天尤人吗?孟子回了句此一时彼一时,随即便发了如此一番议论: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有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这段话实际上算是大白话了,大意解释为五百年必然有仁君治世,而且还有命世之才现世,可是现在周已经过了七百多年了,算时间应该到了。最后两句显得傲气且气势磅礴,如果上天希望天下太平,那舍我其谁呢。
显然,孔子和孟子在寻求君王信任、任用自己的方式上有明显区别。
孔子在《论语》中表现出对原有秩序的恢复,希望在春秋时期仍有机会尊崇周王室,显然春秋时候各诸侯国还是不敢有改朝换代的心,顶多就是打一打称霸赛。
而到了孟子的时代(战国晚期了),他已经意识到应该改朝换代,但改朝换代由谁来推动?孟子是否能成为贤臣,成为命世者,去帮助齐国实现他的仁政理想?他比较看好齐王,希望通过齐国实现天下太平、统一华夏。
由此,他不是特别强调具象的礼了(不是说不强调),更何况田齐本身也是篡位者,由此孟子更希望的是诸侯可以施行仁政,实现天下太平,殊不知最后是暴秦一统了天下,随后楚汉分出高下,再由刘家坐了八百年天下。
这也是孟子和孔子在理想和理念上的核心区别:孔子倾向于恢复和尊崇周王室,而孟子则主张加速革新,通过齐国等实现统一和仁政。
总的来说,孟子的政治观源于他的“性善论”。
他认为人本性向善(注意并非性本善,而是人性有善的潜质),比如有恻隐之心,有善恶之心,有谦让之心,有是非之心。
基于这个前提,如果不去行仁政或不去实践“仁”,那就是一种自暴自弃。
如果你不去劝说君王实现仁政,那说明你本身就是在出歪主意,是在弃绝君王,没让他向好。因此,在观点上,孟子主张发扬向善的心性,让善像泉水一样涌现出来。
这样,善的力量就足以辅佐君王。如果你不去那么做,甚至连孝顺家里人都不一定能做到。而也是孟子基于性善,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的观点和政治观,并将这些思想推向齐王或其他人。他认为大家要发扬内心的善,推行仁政,最终让所有人都获得良性的正向反馈,这样百姓就会来投靠你。
不然用机制和法律坑害(圈地设法),而不是道德教化和宽厚的仁政,那么百姓就会攻击你,取代你(秦国确实如此,所以靠霸道压制,商鞅就是讲了帝道、王道和霸道,最后用霸道说服了秦孝公,不过最后自己也落得车裂)。
总的来说,仁政确实有空想主义的成分。正如我之前分析过的,孟子的方式很难在乱世中落实,因为单纯的善很容易被别人利用,特别是在乱世。
先前我们读《战国策》中更多的是狡诈和阴谋,但是孟子又说“仁者无敌”,我得出的解释则是,显然就是如果用浩然正气去应对所有阴谋诡计,其实是可以做到仁者无敌的,因为你的气很盛,别人想利用你,也只是利用蒙骗你一时,最后世人渴望仁,由此人心会归附于志士仁君,而非霸主。
这是孟子的政治伦理观,在文中也是基于这样的思路进行阐述的。
⬇️了解更多作者的读书笔记⬇️
作者:栩
编校:阿洛
文章内容仅供个人阅
读、交流
不代表平台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