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一场中国历史上最早,也最典型的资源战争。
这场战争的双方,实力对比十分悬殊。
一方是歼灭殷商、分封天下,如日中天的周王室。
另一方是蜗居在南方,被中原贵族们蔑称为“蛮荆”的楚国。
当时楚国还十分弱小,国家穷得连祭祀的耕牛都要去隔壁部落偷。
![]()
然而,故事的结局,却惊掉了所有人的下巴。
强大的周天子,不仅三战连败,最后自己竟然还淹死在了汉水里,连个尸体都没找回来。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周王室为什么会跟楚国过不去?
咱们用一篇文章,为你讲述清楚……
一根茅草引发的血案?
上一篇咱们讲过,周朝开国后,在岐山搞了个盟会。
当时的楚君熊绎,也颠儿颠儿地跑去参加了。
但中原诸侯们压根都看不起他,觉得他是乡巴佬。
![]()
不仅会盟没让他参加,祭祀大典的时候,也只是安排他干点杂活。
比如,守守火堆,滤一下酒水。
会上,周王室发现楚地出产的一种苞茅特别好用,过滤出的酒水一流。
于是,周天子就定了条规矩:以后王室祭祀用的茅草,就由楚国定期进贡。
这本来没啥,相当于给王室定点供应点物资嘛。
熊绎在位时,也算兢兢业业。
可等熊绎一死,他的继任者心里就不太痛快了。
看不起我们楚人也就算了,合着当我们楚人专门给你们割茅草的?
于是,楚国进贡苞茅的时候磨磨蹭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这下,被周昭王逮住了机会。
![]()
周昭王拍案而起,指责楚人不进贡苞茅,眼里没有周天子。
害得王室的祭祀活动都没法好好办了,此风不可长,必须惩戒。
瞧瞧,后来齐桓公打楚国,找的借口还是一模一样。
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
一根苞茅,好几百年了,一直被当作战争借口。
老铁们,你们信吗?一个坐拥天下的王朝,会为了几车茅草,一次次御驾亲征,跟一个蛮夷国家玩命?
就好比今天的世界首富,会因为楼下小卖部欠他两瓶矿泉水,就亲自带着保镖去打砸抢吗?
这借口,忽悠忽悠当时的老百姓还行,根本骗不过咱们。
![]()
因为周昭王心里惦记的,根本不是什么茅草,而是楚国周边地底下埋着的铜矿。
战争的真相
说到铜,咱们现在觉得平平无奇。
但在三千年前,这玩意儿可比今天的石油和芯片更有战略价值。
因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先秦时期,国家一要祭祀祖宗神仙,维护统治合法性。
二要打仗抢地盘,和抵御敌人进攻。
![]()
而这两点,都离不开铜。
祭祀用的鼎、簋、钟等礼器,全是青铜铸造的。
那时候,宗庙里摆的青铜器越大越多,说明家底越厚,越有面子,越受老天保佑。
士兵手里的戈、矛、箭镞,身上的盔甲,也是青铜铸造的。
哪个国家的青铜兵器又多又好,哪个国家就能横着走。
可以说,谁掌握了铜资源,谁就掌握了祭祀的话语权和战争的主动权。
那么问题来了,铜矿在哪?
很不幸,当时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铜矿资源非常贫乏。
而南方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楚国所在的江汉、江淮一带,却是铜矿的聚集地。
![]()
《左传》记载了一个故事,特别有意思。
说是郑国国君去朝见楚成王,楚王一高兴,送了他一批铜料。
可刚送出去楚王就后悔了,赶紧又派人追了上去。
使者厚着脸皮告诫郑国国君,这批铜你可不能拿来造武器啊,只能造个钟啊鼎啊听听响。
所以你看,这就是活脱脱的春秋版战略物资出口管制。
说到这,老铁们应该都明白了。
周昭王打楚国,根本不是什么“苞茅维权”,而是一场资源掠夺战争。
目的就是把楚国地盘上那些铜矿,抢到自己手里。
![]()
这个动机,在后来出土的周朝青铜器铭文上,也写得明明白白。
从王伐荆,俘金!(跟着大王打楚国,抢到了铜)、孚金,用作宝尊彝!(抢来的铜,铸成了这个传家宝)
你看看,抢了人家的矿,还要铸成鼎,告诉子孙后代:你看你爹多牛!
南征三次翻车
准备好了借口,摸清了底细,周昭王开始南征。
第一次南征在昭王十六年,周天子率领旌旗招展的王师,浩浩荡荡开赴楚国。
![]()
本以为是一次轻松的武装游行,没想到出师不利。
史载,周军渡汉水时,碰到一头从没见过的巨型犀牛。
古人迷信,认为这是不祥之兆。
最后,这次征伐果然灰头土脸地失败了。
周昭王把原因归结为运气不好,表示是自己轻敌了。
第二次南征是在三年后,昭王十九年。
周昭王显然不服气,派大将祭公辛伯率更多兵马卷土重来。
结果,这一次败得更惨。
史书说,渡江时天昏地暗,连野鸡兔子都吓得到处跑,周军在汉水边几乎全军覆没。
天大噎,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
这次,周人又把锅甩给了天气。
![]()
第三次南征,是在周昭王末年,周昭王也算是跟楚国杠上了。
这一次,他压上老本,御驾亲征,发誓要踏平楚国。
然而,这一次,他再也没能回来。
关于他的死,充满了谜团。
官方记载讳莫如深,只说“昭王南巡不返”。
但野史和《史记》的注引里,有个非常戏剧性的说法。
说是楚人知道打不过周军,就使了个阴招。
他们给周昭王献上了一艘装饰华丽的大船,但这船是用胶粘的。
而当船开到汉水中心的时候,胶融水解体了,周昭王和他的近臣全部葬身鱼腹。
![]()
这个故事听起来有点荒谬,但是折射的真相很残酷。
说明周昭王不仅战败,而且死得极其憋屈,周王朝的南征遭受了毁灭性打击。
一个庞大的中央王朝,举全国之力,三次攻打一个地方小邦,却落得个“天子陨落”的结局。
这说明当时的楚国,早已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了。
他们在富饶的江汉平原“筚路蓝缕”,已经积累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而且,长期与南方少数民族混居,民风彪悍,战斗力爆表。
周军一来,他们就利用复杂的地形打游击,把强大的周军拖垮了。
然而,战争并没有随着周昭王去世而结束。
他儿子周穆王继位后,继续攻打楚国。
最终,周朝还是靠着体量优势,把楚国压服,迫使其南迁,暂时控制住了铜矿资源。
![]()
而且,获胜后的周王室,在汉水一带分封了一堆同姓诸侯国,就是著名的“汉阳诸姬”。
这些国家就是一串军事堡垒,它们的目的一是盯死楚国,不让他北上东进。
第二个是,确保南方铜矿通往王室的道路畅通无阻。
这场持续两代君王的南征,表面上看,周朝最后赢了,拿到了他们想要的铜矿。
但周昭王的死,也严重动摇了周王室的权威。
战争,更是大大消耗了王室的直属军事力量。
汉代人总结说,周朝的好日子只在文武成康四代,到周昭王时“王道微缺”。
也就是说,从这时起,周王室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点个赞得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