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传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重要体裁。自《史记》创立体例,至《明史》成书,二十四部纪传体正史被合称为“二十四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基础文献。
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黄永年先生强调历史研究者要认真阅读纪传史,这是基本功,也是前辈史家的老传统。同时,他总结了自己阅读纪传史的具体方法,如分时期读列传、重视职官与地理诸志等,兼具方法论价值与学术启发性。
本文摘自中华书局新出《史部要籍概述 子部要籍概述》,为《黄永年文集》之一。该书系统梳理史部、子部要籍,脉络清晰、言简意赅,既是专业学生的教材、参考书,也可作为文史爱好者的入门书。
![]()
纪传史后来多出于官修,私家所修的也多经官方肯定,自然难免有“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之类的曲笔。但总多以实录、国史以及诏令、奏议、行状、家传等原始的史料作为依据,在编纂实录、国史没有成为制度之前私家修史的依据也多用此类官方文书,一般都不致凭空编造捏合。而且此类官方文书包括较早的实录和国史多告失传,这些纪传史所保存的已多属比较原始且成系统的史料。所以研究我国历史,必须认真阅读纪传史,这可说是一种基本功。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正确地利用杂史等其他史书,以及杂记、小说、诗文、出土文物,把这些作为纪传史的辅助以寻求历史的真相,进而探索其发展演变的规律。
因此认真阅读纪传史,对纪传史下功夫,久已成为我国史学家的老传统。先师吕诚之先生在民国三十年所写的《自述学习历史之经过》中曾说:“我于四史,《史记》、《汉书》、《三国志》读得最多,都曾读过四遍,《后汉书》、《新唐书》、《辽史》、《金史》、《元史》三遍,其余只两遍而已。”此后撰写《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对《晋书》以下至新旧《五代史》至少得再加一遍。
![]()
《两晋南北朝史》,吕思勉 著
我当年曾见过诚之师所读的二十四史,在《回忆我的老师吕诚之(思勉)先生》中讲起,说“是当时比较价廉易得的图书集成局扁铅字有光纸印线装小本”,“全部从头到尾都动过笔”,“是用红笔加了各种符号,人名加[ ],有用的重要史料圈句,名物制度在词旁加△,不仅纪、传如此加,志也加,很少人读的《天文志》、《律历志》也加,连卷后所附殿本考证也加”。“吕先生的断代式中国通史所以写得如此快,几年就是一大部,其主要原因之一应该是他对二十四史下了如此扎实的基本功。”(《学林漫录》四集,1981年中华书局本,后与先生《自述学习历史之经过》均收入《蒿庐问学记》,1996年三联书店本)
此外,据说杨树达先生对《汉书》精熟到可以背诵。陈寅恪先生通晓多种语言,对敦煌文书、佛教文献也极熟悉,但其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引用的主要还是有关的几部纪传史。这些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记取。
这里还可讲到我自己。我自己的学问比我的老师和这些先生差远了,几十年来取得的一点成果,在他们面前可说是微不足道。但就这点微薄的收获中,有很大部分也是得之于读纪传史。我没有能学诚之师那样通读二十四史,只在新旧《唐书》以及其前的《隋书》、《北齐书》、《周书》连带《北史》下过功夫。读新旧《唐书》有新发现而写成论文的,多半收入我的论文集《唐代史事考释》(1998年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本)和《文史探微》(2000年中华书局本),在《唐史史料学》里还谈了从阅读到写作的体会或可说是经验。20世纪90年代读《隋书》、《北齐书》、《周书》写出的论文也多编入《文史探微》,并应邀为《津图学刊》写了篇谈经验体会的《我读纪传体史书》(1998年第2期)。
我认为,先秦部分,单凭《史记》的夏殷以下《本纪》、《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以及若干《世家》自不够,得利用群经诸子和甲骨金文。秦汉魏晋南北朝加上隋这一段有用的史料几乎都在《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这十五部纪传史里。唐五代可利用的文献多了,《通鉴》里也有其独有的史料,但仍当以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为主。宋以下内行的人也知道主要得读《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尽管这时期保存下来的文献较前更多。
至于如何来读,秦汉以下的,我认为读了开头创业者或开国之君的本纪后,可以跳过以下这些皇帝的本纪而读列传。因为如前所说这些本纪实际上是编年史,记流水账似的,不像创业开国的本纪和列传讲得具体,具有可读性。当然也不能因有可读性就把它当历史故事来读,读列传得酌分传主的时代,从同时代人的传里找出其时的共性或规律性的东西。而不要停留在个人的贤愚品德上,否则容易把治乱兴衰归之于出了明君贤臣或昏君奸臣,倒退到《通鉴》等旧时代史书唯心主义的水平。
志中要以职官志和地理志最为重要,得看,得随时查。其他的志如不作为研究课题翻一遍就行,其中也许有你需要的数据。作为课题如研究财经就得细读食货志,再从本纪、列传里广搜数据,并且利用政书类的书籍以及其他文献。
至于创业开国者以下流水账式的本纪,我是读了若干列传之后再回头去读,因为读列传时对这段历史心里已有了底,再读本纪就容易从中发现有用的东西。有时还可用来校勘史实,因为后来的本纪多出于实录、国史,往往比源出行状、家传的列传来得更真实。
[摘自黄永年《史部要籍概述 子部要籍概述》(《黄永年文集》),中华书局2025年10月版。原文题为《谈阅读纪传史》,分段有调整]
来源:中华书局1912微信公众号
新媒体编辑:张雨楠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