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回来,八十年代那会儿,中国刚恢复高考没几年,教育机会多了起来,但不是所有人都能上大学或者高中。不少家庭条件一般的孩子,成绩其实还行,本来能继续念书,可家里穷啊,得早点出来挣钱养家。所以很多人瞄上了技校,那时候技校招生考试挺热门的,考上了基本等于铁饭碗,毕业直接分配到工厂或者企业上班。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技校生数量蹭蹭上涨,因为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工厂需要大批技术工人。像贵州、广西那些地方,机床厂、无线电厂、纺织厂都办了自己的技校,学生进去学两年技能,就能留在厂里当工人。那个年代,工人地位高,工资稳,每个月几十块钱,外加奖金补贴,够一家人过日子了。比起农村种地强多了,很多农村孩子挤破头想考进去,早日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其实,考上技校的那些人,当年大多是十五六岁到十八九岁的年轻人,来自普通工人家庭或者农村。学习成绩中等偏上,要是家境好点,说不定就去高中冲大学了。但现实摆在那儿,高中学费加上机会成本太大,技校包分配,还发津贴,吸引力大。
![]()
拿贵州东方机床厂技校来说,1978年招生时,好些学生从周边县城赶来,考机械操作啥的。毕业后直接进厂,八十年代初工资加起来能超70块,还有存款攒下几百块。那时候大学毕业生在机关也就59块多,没啥额外收入,技校生日子过得还挺羡慕人的。类似情况在凯里无线电技校和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也常见,学生学无线电装配或者纺织机械,毕业去都匀083企业或者贵阳纺织厂,工作稳定,寄钱回家改善生活。
可好景不长,八十年代中后期,经济开始转型,工厂订单多了,加班成常态,但九十年代初,国企改革来了,下岗潮一下子就把很多人卷进去。原来铁饭碗碎了,技校生大半都受影响。机床厂那些人,从操作工变成闲置劳动力,厂子减产,工资发不全。无线电企业设备老化,市场竞争不过私营厂,干脆关门。纺织厂也收缩,原料贵了,订单少了。
![]()
1998年前后,好多国企破产,工人直接下岗。那些技校毕业生,四十多岁五十出头,正值壮年,却丢了饭碗。没技能转行难,年龄大企业不要,只能干点小买卖维持生计。像摆摊卖日用品、开小店啥的,收入不稳,日子过得紧巴巴。
下岗后命运各异,但总体上不乐观。有的去市场捡废品卖钱,有的帮人修家电勉强糊口。养老金成了大问题,早期技校生退休时,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完善,缴费年限短,退休金低。
九十年代退休的工人,现在每月也就一千到两千块,勉强够吃喝,医疗费一出就捉襟见肘。比起后来退休的,差距大。举个例子,煤矿工人里有些八十年代技校毕业的,工作几十年,退休金四千多,但早期一批才一千多。社会保障慢慢完善了,可对这些老技校生来说,晚了点。很多人身体落下病根,工厂环境差,尘肺病啥的常见,治病花光积蓄。
真实案例不少,网上搜搜就能找到。像一个贵州姓李的,1978年考进机床厂技校,毕业留厂当工人,八十年代收入不错,羡慕死大学毕业生。后来厂子破产,他当门卫,老婆下岗摆摊,日子艰难,十年前贫病去世。另一个凯里无线电技校毕业的,去都匀企业上班,现在厂子没了,住老厂区开小铺,养老金不到三千,生意冷清,日子凑合。
![]()
广西纺织学校毕业的,去贵阳纺织厂,每月养老金两千,退休后住老小区,节省开支过日子。这些人当初选择技校,为减轻家庭负担,早日工作,谁知后期变迁让他们不如意。
再看齐玉苓那个案子,九十年代初,她本来该上中专,结果录取通知书被冒领,只能借钱上邹城技工学校。毕业上班半年,厂子减员,她下岗了。之后卖早点快餐维持生活,命运大转弯。相比冒名上学的堂姐,当老师收入稳,她的下场让人叹气。
还有安徽一个女子,顶替堂姐上师范当老师,七年暴露后丧命,但她堂姐上技校后下岗,日子苦。东北下岗潮更严重,上世纪末九十年代,工厂关门,工人个体命运惨。有的转行小生意,有的失业在家,退休金低,生活压力大。
技校生下岗后,社会再就业培训有,但年龄大转行难。九十年代末,国家推下岗再就业政策,培训技能,但效果一般。很多人五十岁退休,养老金覆盖医疗不够。二十世纪初,养老体系扩展,覆盖面广了,可金额低。
早期技校生缴费基数小,退休金跟不上物价。比起大学毕业生,他们起点低,转型期吃亏大。国企改革必要,但对个人冲击重。那些年,下岗工人聚公园闲聊,回忆工厂日子,感慨时代变迁。
![]()
现在看,八十年代技校生晚年多平淡拮据。养老金两三千,住老房子,买菜挑便宜的。子女上班忙,老人自己料理。医疗费高,慢性病多,花销大。社区服务帮点忙,但不够。
相比九十年代后技校,改革后职业教育升级,毕业生去私企,收入高点。但对老一代,命运定格了。社会老龄化,养老金压力大,早期群体最吃亏。国家渐进延迟退休,对他们影响小,但整体看,养老保障需加强。
话说这些技校生,当年为国家工业贡献力量,八十年代工厂生产忙,他们是主力。现在退休,日子不宽裕。时代进步快,他们跟不上。
想想,教育选择影响一生,早年技校是出路,后期却成负担。社会变迁,谁也预料不到。养老金差距大,早退休的拿一千多,晚的四千,公平吗?政策需倾斜低收入老人。技校生故事,提醒后人,教育投资长远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