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7 日,东莞网友 “坐我自行车去打工” 的一条发帖:“下个月就失业了,一家老小要喝西北风了!”
瞬间在网上炸出了无数打工人的眼泪。屏幕里是公司刚发的搬迁通知,白纸黑字写着 “因经营需要,整体搬往越南”,而他手里攥着的,是刚干满 5 年的劳动合同,和每个月雷打不动要还的 3200 元房贷。
![]()
这不是孤例。东莞最新统计显示,今年三季度已有 12 家制造企业扎堆迁往越南、泰国,清一色都是电子、纺织这类劳动密集型工厂。资本用脚投票的背后,是东南亚诱人的成本优势:人工比东莞便宜三成,地租只够这边零头(相当于五分之一),就连环保要求都能 “灵活变通”,省下的钱全是纯利润。
可留给工人们的,却是一道要命的选择题。
这家电子厂的官方通知写得冠冕堂皇:“按劳动法提前 30 天告知,不随迁者可办理解除合同,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N)”。但到了人事私下沟通时,话风就变了味:“要么跟着去越南,月薪从 5000 砍到 2800;要么签自愿离职,想拿 N+1?想都别想!”
网友算了笔账:去越南的话,工资直接腰斩,抛去房租和生活费,根本剩不下钱寄回家;不随迁的话,所谓的 “N” 补偿能不能顺利拿到手都是未知数,就算拿到,在现在的就业市场里,这笔钱也撑不了多久。
![]()
更让人绝望的是当下的求职环境。劳务市场的中介大哥直摇头:“现在普工岗位比去年少了四成,40 岁以上的根本没人要,都嫌手脚慢。”38 岁的注塑工老王,在厂里干了 8 年,技术熟练到闭着眼都能操作机器,可最近刷烂了招聘软件,看到的全是 “35 岁以下” 的硬门槛。有次他试着投了个保洁岗位,没想到对方直接回复:“超龄了,我们要 40 岁以下的。”
这届打工人的失业困境,早就不是 “换个工作” 那么简单了。
网友发帖后,评论区成了打工人的诉苦大会。有人说自己爸在东莞鞋厂干了 10 年,厂搬去越南后拿了 5 万补偿,现在天天在路边等零工,一天挣不到 100 块;有人吐槽自己腰间盘突出,想进电商仓库扛货都没人要,“人家要能搬 200 件货的壮劳力”;还有人试着开早餐店,结果每天营收就几十块,连房租都不够付,“以前愁加班,现在愁没客”。
就算想咬牙转行送外卖,也得面对残酷的内卷 —— 现在跑外卖要每天干满 12 小时,才能挣到 200 块,稍微偷懒一点,连油钱都赚不回来。更别提社保了,很多人失业后社保直接断缴,看病都得反复掂量,生怕一场小病就把家底掏空。
有人说 “不行就仲裁啊”,可过来人早就泼了冷水:“我之前仲裁耗了半年才拿到钱,这半年里孩子的奶粉钱、房贷谁来管?”《劳动合同法》明明规定,企业搬迁导致合同无法履行,解除合同时该支付 N+1 补偿,可现实中,要么被要求 “自愿离职” 放弃补偿,要么就得扛着生计压力打官司。
![]()
企业也有自己的苦衷。有开小厂的网友叹气:“原材料涨了 20%,工人工资每年涨 10%,不搬去东南亚,厂子直接就得倒闭,我也难啊!” 这话不假,近年来制造业利润越来越薄,东南亚的成本优势确实让不少企业难以抗拒。可企业要 “活下去”,难道就要以牺牲工人的生计为代价吗?
更扎心的是,这已经不是第一次珠三角企业搬迁潮了。2018 年那波搬迁时,很多工人还能转行进电商、物流行业,好歹能稳住生活。可现在消费疲软,电商单量缩水,实体店倒闭的比开业的多,连服务员都招不满,打工人连 “换活法的坑” 都找不到了。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2024 年的调查数据更让人揪心:25-34 岁求职者平均面试机会率 38.7%,35-44 岁群体直接骤降到 12.4%,就算成功再就业,薪资也平均下降 27.6%。就像网友说的:“我们普通人要的哪是什么大道理?不过是该拿的补偿能落袋,找工作时别卡着年龄,能有份稳当收入养家糊口而已。”
![]()
如今,那位发帖的网友还在劳务市场里奔波,他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找份不用熬夜、月薪 4000 以上的工作,“至少能把房贷还了,让孩子继续上补习班”。
12 家工厂搬走了,留下的是一个个被打乱的家庭。资本可以追逐更低的成本,可那些在流水线上干了十年八年的工人,他们的青春和汗水都洒在了这座城市,难道就该被时代的车轮抛下吗?
你身边有遇到企业搬迁的朋友吗?他们最后都怎么样了?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