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电子厂搬去越南,流水线工人攥着5000块月薪的饭碗,眼睁睁看着它碎了一地。
“下个月就要失业了,怎么办哦!”
一句带哭腔的发帖,不是矫情,是千万打工人被时代车轮碾过时,发出的最后一声闷响。
![]()
他在厂里干了五年,月薪五千,房贷三千二,孩子补习费要省着花。公司一纸通知:“整体搬迁”,轻飘飘几个字,却像一把刀,直接割断了他一家三口的生计线。
更讽刺的是,人事私下放话:要么去越南,工资砍到2800;要么“自愿离职”,想拿法定的N+1?门都没有。
这不是个案,是趋势。
东莞三季度已有12家制造企业撤往越南、泰国。那边人工便宜30%,地租只要五分之一,连环保都能“灵活处理”。资本逐利,天经地义,可谁来为那些被抛弃的血肉之躯兜底?
![]()
隔壁镇制衣厂搬走后,200多个工人半年没找到稳定工作。有人送外卖,有人摆地摊,社保断了,收入不稳,连看病都得掂量。劳务市场中介摇头:“普工岗位少了四成,40岁以上?没人要,嫌手脚慢。”
这话扎心,但更扎心的是现实:38岁的注塑工,简历投不出去,招聘软件上清一色写着“35岁以下”;想去电商仓库扛货,腰间盘突出扛不动;想仲裁维权,耗半年才拿钱,这半年喝西北风?
有人说:“当年2018年厂搬走,我妈开早餐店活下来了。”
可现在呢?
早餐店一天卖几十块,连房租都难保。以前失业还能转行,现在连“转”的坑都被填平了,消费疲软,电商收缩,实体店倒闭,连外卖都卷到跑12小时才挣200块。
![]()
企业当然有苦衷。原材料涨、人工贵、利润薄,不搬就得死。老板们也在叹气:“我也难啊!”可问题是,企业的“活下去”,不该以普通人的“活不下去”为代价。
《劳动合同法》白纸黑字写着:因客观情况重大变化解除合同,必须支付N+1。可现实中,多少工人连N都拿不全?仲裁?耗得起时间吗?等得起结果吗?他们要的是明天孩子的奶粉钱,不是半年后的胜诉判决书。
更荒诞的是年龄歧视。
40岁,在工厂干了十几年,技术熟练、吃苦耐劳,却因为“超龄”被拒之门外。仿佛人过了35岁,就不再是劳动力,而是社会的累赘。可房贷不会因为你老了就停,孩子不会因为你失业就长大。
我们普通人要的,从来不是大道理。不是“产业升级必然阵痛”的冷冰冰解释,也不是“努力就有出路”的廉价鸡汤。
![]()
我们要的,只是该拿的补偿能落袋为安,找工作时不被年龄卡死,哪怕干体力活,也能有一份稳当的收入,让孩子安心上学,让父母敢去医院。
那个发帖的网友,今天去了劳务市场,回来只说一句:“连招保洁的都要40岁以下。”
看到这话,谁能不慌?
当一座城市的繁荣,建立在无数“可替换”的打工人身上,却在他们老了、累了、用不着了的时候一脚踢开,这样的发展,真的值得骄傲吗?
企业可以搬走,但人不能被遗忘。别让“降本增效”的口号,变成压垮普通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