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桥头镇,一位名叫赖海石的车间工人完成了一场令人惊叹的蜕变。多年来,他在流水线上忙碌的双手,如今在稿纸上书写出打动无数读者的故事。他的作品不仅登上《小说选刊》等国家级刊物,更在2025年被推荐为东莞首批“新大众文艺素人写作代表”,接受了《文艺报》的专访。
赖海石的成长轨迹,正是桥头镇“素人写作”模式成功的生动写照。这座以“中国小小说名镇”闻名的城镇,正在悄然改写文学创作的边界:车间工人放下工具执起笔杆,教师、公务员、家庭主妇的名字频频亮相权威刊物,作品甚至漂洋过海发表在加拿大、美国等海外报刊。
![]()
![]()
搭建成长的阶梯:
从练笔首站到国家平台
对于赖海石这样的初学者,迈出第一步最为艰难。桥头作协搭建了多层次的发表平台:《悦读桥头》是“练笔首站”,《东莞日报·桥头视窗》成为“晋级擂台”,《荷风》《莲韵》期刊则推动作者向上突破。
![]()
这些平台形成了从易到难的成长通道。更重要的是,作协主动扮演“文学经纪人”角色,积极向更高平台推荐会员。2025年,苏婕智等3人成功晋级市作协会员。作协还与《台港文学选刊》等外部媒体合作推出“桥头专辑”,为本土作家开辟快速通道。
![]()
名师的指引:
打开文学视野
仅有平台还不够,专业的指引是关键。2025年6月,茅盾文学奖评委陈培浩教授主讲《写作:通心与通神》,吸引40余名会员参与。两个月后,《北方文学》主编鲁微和作家袁炳发莅临桥头举行改稿会。
![]()
“这些大师不仅教我们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帮我们打开了文学视野。”一位会员感慨道。
同时,作协开展“小小说进校园”“小小说进企业”等活动,由刘帆、诸葛斌等骨干作家授课,播撒文学种子。
![]()
![]()
在实战中淬炼:
从比赛中走出的作家
桥头作协深谙“以赛代练”之道。通过举办荷花文学榜、“绿美桥头”征文比赛等品牌活动,让写作从孤独的个人行为转变为有交流、有竞争的社会性活动。
![]()
![]()
“绿美桥头”征文大赛收到1045篇投稿,其中5名桥头作协会员获奖。而始于2007年的荷花文学榜,已成为展示东莞文学成果的重要平台。2025年9月,“花开二十载,文脉耀湾区”荷花文学榜十届回顾研讨会举行,桥头文学实力再次得到关注。
![]()
制度保障:
让梦想照进现实
可持续的成长,离不开制度保障。桥头镇政府出台的《桥头镇文学艺术“金荷奖”奖励办法》让写作者的努力得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认可。这一机制解决了基层创作“为爱发电”的困境,赋予了文学创作以尊严感和可持续性。
![]()
如今的桥头,正经历从个别成功到群体崛起的深刻变化。除了赖海石,缪晓茵等新生代作者为队伍注入年轻血液;作协主席刘帆从基层作者成长为荣获“金麻雀奖”的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在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地亮相。
![]()
桥头作协通过平台搭建、名师引领、机制保障,构建了一套系统化的素人作家培育体系。在这里,文学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而是融入城镇肌理的生动实践。当企业工人、社区干部、青年教师都能在文学中找到表达自我的方式,并因此获得尊重与成长时,“每一颗文学的种子都值得被看见”的理念,就在这里照进现实。
这,正是“桥头文学模式”最动人的内核。
图文:赖燕芳
编辑:香雅怡
编审:邓佩珊
出品:桥头镇融媒体中心
新闻回顾
01
02
03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