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首奇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受访者简介:关首奇(Gwennaël Gaffric):法国当代知名的中国文学研究者与译者,现任法国里昂第三大学(Université Jean Moulin Lyon 3)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包括中国当代文学、科幻文学、生态文学与跨文化翻译。他是刘慈欣在法出版几乎所有文学作品的译者,同时也翻译了陈楸帆的《荒潮》,以及夏笳、迟卉、慕明等多位作者的中短篇作品。其译作《荒潮》曾获得2023年法国“幻想文学大奖·最佳翻译奖”(Grand Prix de l’Imaginaire – Prix Jacques Chambon de la traduction)。除翻译与学术研究外,他积极参与各类科幻出版与推广计划,是当下中国科幻文学在法语世界传播最重要的中介者之一。本文整理了采访者五年间三次对关首奇的采访,分为上下两篇呈现中国当代科幻文学在法译介推广的历程。
采访者:近年来,中国科幻在法国逐渐引起关注。作为《三体》三部曲的译者,您是第一批把中文科幻完整介绍给法语世界的人之一。您最开始是怎么接触到《三体》的呢?
关首奇:我从小就开始读科幻小说,非常喜欢这一文学类型,也长期保持阅读习惯。后来学习了中文,关注到整个华语世界的科幻文学。大约是2010年,我在读博期间,一位中国同事跟我提到了《三体》。我第一次读到的是台湾的繁体版本,那时候三部曲都还没有全部出版完。
采访者:您读了这本小说,于是就产生了翻译《三体》的想法。
关首奇:是的,我在2014年左右已经有过一次翻译科幻小说的经历,是台湾作家纪大伟的《膜》。也差不多是同一时期——当时《三体》的英文版还没有出,也还没有获得雨果奖——我曾主动联系过一些法国专门出版科幻文学的出版社,看看他们是否对《三体》感兴趣,但可惜大多数都没有回应。
后来,《三体》英文版出版,于2015年获得了雨果奖最佳小说奖,这也是该奖项历史上第一次给翻译作品颁奖。这时候法国出版社才意识到这部作品的潜力,听说有不少出版社参与了版权的竞争。最终,法国大型出版社南方文献(Actes Sud)获得了版权,并联系我做了试译。
采访者:我想了解一下您作为译者,和出版社在翻译过程中的互动。我猜测您并不是一次性交出完整译稿,而是逐步交付部分章节。在这个过程中,出版社有没有对译文提出删改意见,或者译文风格上的建议?
关首奇:南方文献基本不会改动我的译文。整个过程中可能和丛书负责人有过一两次很小的沟通,交流非常少。不过,我自己会请人审阅。我有一个做天体物理的朋友,他非常了解科学方面的内容,我请他在这方面把关,指出一些理解偏差的地方。此外,我也常让朋友或家人帮忙看译稿,比如我妈妈经常帮忙校读。法国不同出版社的工作方式差异很大,但至少南方文献基本不干涉《三体》译文的内容。
采访者:《三体》在法国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决定性的事件是在南方文献这样的大社出版,而并不是因为有出版社专门为它强势推广。
关首奇:有几个因素,首先就是南方文献是大社,很多读者会选择买他家的书。舆论造势也有帮助,当一家报纸开始报道这本书,其他媒体都会跟进,就好比接受了一次采访,后面就有两三次采访来找我。第三就是大家还是很好奇中国人怎么看待未来的,虽然《三体》不是真正在谈这个话题。第四就是口碑作用,我观察到脸书(Facebook)和推特(Twitter)上确实有很多人在谈论和推荐这本书,逐渐就形成了滚雪球效应。
采访者:我观察到《三体》在法国的评价挺不错的。
关首奇:确实,总体来看评价非常好。翻译方面大多数评论都是正面的。这本书在各种平台上已经有上万条评论,难免会有负面意见。其实最主要的批评声还是中文名字太多,读者被搞糊涂了。另外有读者觉得语言不太协调。他们会说,有些段落非常美,尤其是关于宇宙和星球的描写,真的很美,但有的段落的对话和人物描写又不太行。我在法语中尽量保持了原文的水平。会有读者不理解这样的策略选择,我能明白,因为当然也会有译者选择“润色”作者的语言,让它读起来更好。我曾经也考虑过那样做,但最终还是选择尊重原作。
采访者:我逐渐意识到,您和《三体》是某种绝配。这本小说在别的语种不一定是被科幻文学的爱好者翻译,但您从小就阅读科幻。在您看来,科幻文学作为一个文类,是否只能由一直保持这个文类阅读习惯的人来翻译?或者说,您觉得对于翻译科幻作品来说,译者是否是科幻文学的爱好者,会不会有什么区别?
关首奇:我觉得要看具体是翻译什么样的作品。就《三体》来说,作品体现了科幻小说的一些传统,也和别的科幻作品有互文性,我认为译者最好还是要有相关的阅读背景。但慕明的小说就不一定①。所以确实要看作品,还要看作品与科幻的传统和历史的关系,有没有前置知识上的要求。推理小说也是一样,也需要译者对推理有一定的认识。诗歌也是,如果你不读诗歌,我认为翻译诗歌会有困难,也缺少参考的资源。但是我也不会极端地说,一定要由科幻的读者来翻译科幻,但毕竟它是一个有很多条件和标准的文类,所以由了解传统的译者进行会更好些。
我有一个习惯,每一次翻译一本书,我会准备五本类似的书籍,不管是法语写的还是翻译成法语的,帮助我领悟语境。比如说《三体》,我就会拿一些阿瑟·克拉克的书来看,或者一本列夫·托尔斯泰的书来看。有时候我会直接问作家,我在翻译你的小说,你有没有推荐的五本书给我参考。
采访者:您在翻译《三体》或者其他中国科幻作品的过程中,是如何处理中法之间文化背景的差异的呢?这些差异会影响法国读者的理解与接受吗?
关首奇:肯定会有文化差异,但这些小小的阅读障碍是可以克服的。作为译者,我有好几种策略。法国的传统是尊重原文,而不是像英文译本有诸多改动。我们法国的传统是相信读者对文化和历史的了解,而且读者也可以自己搜索相关的资料辅助阅读。我的原则是只要在维基百科上能找到,就不用再加注,就算有时候需要做一些简单的解释,也不用太深,不要去干扰阅读的节奏和流畅性。
采访者:您是否了解法国的刘慈欣漫画系列?
关首奇:有两个漫画改编系列。第一个是阿歇特出版社(Hachette)的《三体》漫画改编②,是直接引进的中国现成的漫画版本,内容是《三体》小说的第一部,中国是十册,法国整理成五册,这一套的译者是我。阿歇特出版社找到我,我基本上使用的是小说的译文,当然也要为漫画的形式做一些改动,保持对话的流畅性。尤其是要适应漫画人物对话的气泡框空间,本来中文翻译成法语句子会变长,所以为了能填进有限的空间,必须进行删减。
另外一套是“刘慈欣科幻漫画系列”③,针对刘慈欣的短篇小说。策划这套漫画的时候,相关书目还没有在南方文献出版社出版。法方出版社代勒古并未直接与我联系,但刘慈欣在中国的海外版权代理曾向我提及这一项目,表示希望翻译部分短篇小说供漫画家参考以便改编。遗憾的是,我当时因个人时间有限未能参与,他们随后另寻译者,其中多数应是在华的法国留学生,主要目的是帮助漫画家理解原文后进行创作。后来该漫画系列出版时,我为南方文献翻译的短篇小说版本也已问世,因此出版方联系我协助校对工作,我依据自己的译文做了较多修改。
采访者:针对刘慈欣的各种出版计划说明了法国的市场需求,我不知道在法国有没有形成一个所谓的“刘慈欣粉丝圈”,或者“中国科幻粉丝圈”这样的小圈子?因为这也是类型文学常见的受读者圈层现象。
关首奇:可能暂时还谈不上圈层,但比如在脸书(Facebook)上,我知道有几个很活跃的群组,虽然是针对幻想文学大类的,但基本上每隔几天就会有用户发表一些对刘慈欣或者《三体》的心得。比如昨天刚好有一个粉丝和我对谈的播客发布在Youtube上,另外“法国文化”广播电台④昨天也有一个关于《寂静的春天》⑤的播客更新,就有粉丝把这两个节目的链接发到群里。我现在正在准备写一本关于刘慈欣的书,几周前我在群里征集大家对我或者作家的问题,收到了几百条回复。所以,虽然还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的群体,但在科幻圈子里刘慈欣是一个热门的话题。
采访者:您怎么看中国作品在法国的潜力?我们还有哪些方面可以努力?
关首奇:最重要还是作品。首先就是作品能让法国读者产生“共鸣”,要么能回应当下热点(比如气候变暖),要么在写作上非常出人意料。总之,需要与众不同、打破常规的文本,要让法国读者觉得新奇。科幻文学的读者毕竟是很有好奇心的一个群体。
另外,中国科幻很多都是短篇,或者是长篇,但一般法国出版社希望出的是中篇。所以问题就在这里,我很难找到300页以下的中国科幻小说去做推荐。有很多我觉得不错的作家几乎不写中长篇,推起来就比较难。短篇小说在法国不太受欢迎,法国还是希望能有一个单行本的体量。所以还是要有好的长篇作品。
除了作品之外,我觉得应该鼓励作家多参加国际交流活动。陈楸帆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22年他有两本书在法国出版,单这一年他就受邀参加了欧洲多个活动。一开始法国总统办公室主办的“巴黎和平论坛”(Forum de la Paix de Paris)想邀请刘慈欣,但刘慈欣当时没空,我向主办方建议邀请陈楸帆,尤其是因为他经常参与有关人工智能的讨论。借着这个机会,作家来欧洲就一并出席了法国、比利时、德国一系列的活动。据我观察,各类国际机构,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非政府组织,确实对来自中国、能谈论当代世界的个体表现出很大兴趣,期待作家个体更复杂和更细腻的表达。此外,作品的质量、文本本身的文学性很重要,但在跨出文学圈、进入更广泛传播的层面上,积极鼓励作家参加国际上的对话平台,也确实提供了另一种机会。
采访者:《三体》在法国的译介其实说到底还是靠英文版和雨果奖打开的大门。如果说英语世界是中国当代科幻想要“走出去”绕不开的中介,那么大门打开之后,目前中国当代科幻文学在法语世界的传播和接受,您认为有什么区别于英语世界的“过人之处”吗?
关首奇:现阶段来说,中国当代科幻文学在法国,大部分是在传统出版社出版。法国出版社的传统是长线出版一个作家,因此目前看来中国当代科幻作品的出版很有系统性。另外,传统出版社会联动一整套的出版、发行、书店等生态系统,所以也能够覆盖这个大系统能触及到的读者。比如说慕明的《宛转环》,尽管是一个年轻的出版社推出的中篇,也仍然可以被很多读者看到,在网络上引发很多讨论。相反,慕明的作品如果是在英语世界出版,其平台可能就是《克拉克世界》(Clarkesworld)这样的期刊杂志,因为中国当代科幻作品在英语世界最有可能的出版平台就是这些专注于科幻的期刊杂志——当然,《三体》除外——那么作品实际上面对的可能就是一群小众而固定的读者。中国当代科幻文学在英语世界的出版逻辑不一定是以市场来推动,最后在文学场域的能见度有待观察。
此外,我们法国的出版社会把作家、作品看得重一些,这个分量不一定体现在出版数量上,而是说我们会把作家、作品,和法国本土的作家作品一样认真对待。法国市场读中国科幻文学,读的就是文学。陈楸帆也是这样告诉我的。他在法国参加不少文学节之类的活动,感受到法国对科幻的兴趣主要还是集中在内容和作家本身。所以,他下一本新书会先寄给法国,他希望这本书一定要在法国出版,甚至可以不考虑销量。
作者简介:
袁唯,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法语系教师,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博士,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社会翻译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当代科幻文学在法国的翻译生产和接受效果研究”(项目编号:25CYY051)。研究方向为社会翻译学,重点关注中法文学翻译生产机制、翻译活动行动者、翻译文学图景及接受效果。
采访时间:2021年3月4日、2023年12月20日、2025年4月17日(三次合稿)
该采访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当代科幻文学在法国的翻译生产和接受效果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5CYY051)阶段性成果。
①慕明的短篇《宛转环》也由关首奇翻译,于2024年9月由Argyll出版社出版发行。此外,慕明的另一本短篇合集《涂色世界/谁能拥有月亮》将于2025年10月在同一出版社出版。
②阿歇特出版社出版的《三体》漫画系列,为购入浙江文艺出版社/果麦文化/八光分文化三方于2023年出版同名漫画系列之版权,由蔡劲、戈闻頔、薄暮改编,草祭九日东绘,法语版译者为关首奇。
③“刘慈欣科幻漫画系列”是由北京漫传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进行漫画改编,法国资深编辑Corinne Bertrand任主编,并交由中信出版集团独家出版的一套原创漫画。改编作品包括《流浪地球》《乡村教师》《微纪元》《梦之海》《吞食者》《球状闪电》等14部中短篇作品,并由法国、意大利、中国等国家的26位知名漫画艺术家共同改编成漫画作品(图像小说)。整个系列作品涵盖16册漫画书,分4辑,已于2023年全部出版发行。该系列漫画在法国由法语世界规模最大的独立漫画出版集团代勒古集团(Delcourt)出版,发行时间几乎与中国同步。
④“法国文化”(France Culture)广播电台是法国国家广播电台(Radio France)旗下的一个公共广播频道,专注于文化、哲学、文学、历史和社会议题。其节目以深度访谈、专题讨论和广播剧著称,在法国知识界和文化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
⑤《三体》第一部中提到这本书。
刊发于《世界科幻动态》2025年第2期。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欢迎分享转发,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
《世界科幻动态》征稿信息
编辑:林雪琪
审定:邹 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