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展
周蓬桦的散文集《乌乡薄暮》,以“我”的在场为圆点,以真实的“乌乡”与精神的“乌乡”相呼应。作家带着独特的发现与回味的视角展开,书写与“乌乡”的奇遇和对“乌乡”的全景观照。在他的笔下,“乌乡”是立体的,丰富的,更是独一无二的,是自然之乡,辽阔厚重,也是情感之乡,连接“我”的成长,亲人和特定环境下人的生活。简单的日常里弥漫着草木气息,同样酝酿出绵长的情感。
![]()
《乌乡薄暮》
周蓬桦 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万物有灵,每一株植物、每一种动物,都有它生命的意义,都是生物链条上的一环。一滴水被我攥着,“一路上,没人知道我手里紧紧地攥着一滴水,我能感觉到它的存在。我知道只要我一松手,它就会变成一只鸟儿飞走,飞向群山。而我打算是把它放回河流之中”。树是这个世界里的骨架,是生命延续的支撑,我发现“在乌乡,连一片树叶都没有多余的纹路”。在这里,我学会“给秋天的草籽写一封信”“祝我的美美和它的如意郎君幸福快乐,生一堆可爱的小山狸子”。希望来到春天的土鳖虫能够活下去,看见雨水后土里冒出一批会飞的昆虫,青蛇从蛰伏中醒来,在道路上留下爬行的遗迹。渺小的事物个体,被作者捕捉,放大,它们精灵般地跃动着,生发出自然之美、生命之趣。
人是“乌乡”的核心,一切生活也是人的创造。作家笔下的人物有的正面写,有的侧面写,有的用闲笔勾勒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采桑葚的盲童》中,“我远远地凝视着她那一张充满稚气的脸颊,看到她的眼晴像镶嵌上去的两粒黑宝石,一动不动”。通篇写盲童的母亲,一直在铺堑,不言爱而通篇都充满爱,以盲童的出场收尾,留给读者深刻的思考。被“打劫”的四姥姥却要帮助“打劫”她的人,一位迎接了无数生命的老人更懂得助人之乐。孤独的老猎手充满自责,但有尊严,“他像一只衰老的断腿蜘蛛,蜷缩着自己的胃囊”。《老姑的春天》里充满思念与疼痛。姐姐的人生像“戳穿了包装华丽的谎言,像父亲创作的一首失败的教育诗”,反思父亲的教育。他写盲琴师和我的朋友乌力。每个人都是传奇,每个传奇都充满智慧与勇气。温情中也有悲凉,“要知道,经过去年的几场暴风雪,许多人已喝不上一杯新年的春茶”。余音袅袅,回味悠远。
散文家丁建元说:“好散文关键看语言,好的散文语言都是带钩的。”这部作品,加深了我对这句话的共鸣。周蓬桦的散文有着诗的质地,又裹满人世间的深情,每一个故事,环环相扣,每一段语言节节相连。“乌乡”之地,人、山、动物与植物没有主次,只有和谐共生,《会跑的人参》《采桨果的人》写人与植物的故事,《狼吼月》《深夜的猫叫》《三声狗叫》写人与动物的关系。他写树,写到松脂、松油、松香,写白桦树,写白桦林灯罩幸福的味道。生态之地,人们深深懂得敬畏自然、守护自然的法则,同样也会赢得自然的回报。“人在山上说话,哪怕声音不大,也会像石头一样滚下山坡,发出骨碌骨碌的声音。”这是一个相通的世界。
大山深处的“乌乡人”并不封闭的,他们有开阔的胸怀,有好客的热情,真诚迎接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们。人的涌入也改变着“乌乡”,人与环境是一个长久的新命题。
周蓬桦笔下的“乌乡”像一件神秘的外衣披在心上,好久走不出他的语言世界。这些短小精悍的短章,如一首首短歌,有着十足的精气神,迷人入心,读一遍有一遍的感动。小散文之魅,在这部作品中极致地呈献出来,欣欣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