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港交所宣布,诺辉健康因未能在规定期限内履行复牌指引,自10月27日上午9时起,其上市地位将被正式取消。
从“早筛第一股”到“粪便造假”主角,诺辉健康的坠落轨迹,堪称一场资本与行业信仰的双重崩塌。
400亿港元市值“归零”
诺辉健康2015年创立于杭州,由三位北大学霸(朱叶青、陈一友、吕宁)联合创立,创业方向瞄准的是结直肠癌、胃癌等高发癌种的居家早筛——不用去医院做胃镜和肠镜,在家进行粪便采集,便可初筛癌症风险。
在三位北大学霸创始人光环加持下,诺辉健康在创投圈引发巨大轰动,全球投医疗方向的软银中国资本、君联资本、启明创投、礼来亚洲基金、美国杜克大学资产管理公司、夏尔巴投资等数十家“顶流”VC/PE、产业资本就像疯了一样押注了7轮融资。
2021年,诺辉在港交所上市,此后其股价一度飙升至89.65港元,市值突破400亿港元(约366亿人民币),成为资本竞相追逐的“香饽饽”。
其财务数据也曾光鲜亮丽:2022年营收7.65亿元,同比增长259.5%;2023年上半年营收8.23亿元,已超2022年全年。然而,这一切在2023年8月被一份做空报告撕开了裂缝。
当时,做空机构CapitalWatch发布《关于诺辉健康财务数据造假的调查报告》,指出诺辉健康通过不断压货方式,营造九成虚假销售收入,公司真实业务量远远不及其公布的财务数据,并称“根据我们善意推算,诺辉公司2022年全年实际销售额为7695万元,与其公布的7.65亿元相差9倍”。
尽管当时诺辉健康的管理层强硬否认,并以“双方确认、三方审计机构和药监局飞行检查三个关卡”回应收入质疑,但2024年3月,审计机构德勤拒绝为公司财报背书,并发出关于质疑销售真实性等问题的关注函,成为压垮诺辉健康的关键一击。
2024年3月28日,港交所强制诺辉健康停牌,股价定格在14.14港元,较26.66港元的发行价已近腰斩;2024年9月,公司CFO高煜等高管接连离职;2024年年底,创始人朱叶青辞任CEO,2025年2月,其更被股东以79.89%赞成票罢免执行董事职务;2025年8月,开曼大法院委任三家机构的专业人士为诺辉健康的共同临时清盘人,公司董事会权力被全面暂停,公司资产及事务管理正式移交给清盘人。
截至目前,诺辉健康的投资者损失惨重。据红星资本局统计,去年9月以来,海富通、光证资管、路博迈、大成、富国、工银瑞信、中庚等基金公司对诺辉健康的估值进行了下调。从最新的情况看,今年9月27日、9月30日,兴银基金、富国基金均宣布继续下调该股票估值至0.01港元/股,几乎“归零”。
“造假”内幕:找环卫工人买粪便
据《健闻咨询》报道,诺辉健康伪造销售业绩属实,常用手法包括但不限于向环卫工人购买公厕粪便、将一份样本拆分给若干个虚假的检测账户等。时任公司主要负责人知情并主导了业绩造假,且只有少数高管被允许参加最机密的销售策略会议。
多位前员工和知情人士也向媒体披露的造假细节令人咋舌。
如果一名销售人员的目标是快速销售1000盒常卫清(诺辉健康的核心产品,用于结直肠癌早筛),单价500元,但一时找不到真实客户,你可以怎么做?
有经验的销售会告诉你,先去找经销商A,跟他签一份1000份剂盒的合同,单价为每盒500元,然后把试剂盒给他,不收钱。
接下来,A需要做的是找1000份粪便样本,这些样本并不难获得,“给环卫工人五块钱,他们会非常愿意提供”。总之需要完成检测并出具报告,因为审计机构认为“常卫清的检测流程包括用户取样、样本运输、实验室分析及报告生成,只有在报告交付给客户后,服务成果才算最终确认”。
但是这样只是伪造了检测需求,而且A不会白干活,提供样本的工人也不会买单,那钱的流转是怎么发生的呢?
诺辉有一批专门做账的第三方公司,其中最重要的一家是B,诺辉通过该平台以其他交易的名义按商定好的价格向A付费,比如以某项营销活动的名义支付80万。接着,A再以向诺辉健康购买1000份常卫清试剂盒(每盒500元)的名义,支付诺辉健康50万元。
如此一来,一次几乎完全由卖方控制的“虚拟买卖”就完成了。在这次交易中,A获得了30万的净收入,诺辉健康则拿到了1000份试剂盒的销售数据。
行业冲击波持续
实际上,结直肠癌(CRC)作为消化系统中一种频发的恶性肿瘤,是从结肠或直肠发生的癌症,早期症状不明显,多以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改变为主,容易被忽视;晚期可出现腹痛、腹部肿块、进行性消瘦等症状。
当前,结直肠癌是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且于2023年在全球所有癌症中发病率排名第三。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健康意识提升、基因检测可用性增加及政府支持等因素的推动,我国结直肠癌筛查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大约增至29.54亿元。
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技术检测结直肠癌不仅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还具有无创、无痛、简便等优势,为大众提供了一种新型、便捷、规范和高效的结直肠癌早筛和诊断手段。2023年,中国结直肠癌分子筛查市场规模约为5.96亿元,分子筛查技术日益成熟,行业市场空间广阔。
诺辉健康的覆灭短期内加剧资本端“速冻”。众多VC对“非血液类早筛”列入“红灯赛道”,原则上暂停新投。
而相关数据显示,融资断流雪上加霜,资本早已用脚投票,2025年第一季度,IVD私募融资仅完成18起,同比断崖式下滑超40%,陷入“量价齐跌”的冰冻期,并购市场同样冷清,数量锐减,企业缺乏输血渠道。
尽管诺辉健康以退市告一段落,但行业转型的大考仍在持续。
部分内容参考自:每日经济新闻、21世纪经济报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