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古老中国呈现出的是青年气象、青春色彩,国家充满希望,人民洋溢着激情,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成为时代主题,流行音乐、外国小说、西方电影、喇叭裤、蛤蟆镜等成为潮流,而最早引领时尚和潮流的全都是青年人。
那时候我读的最多的报刊是《辽宁青年》《中国青年》《中国青年报》,还有《安徽青年报》,当年差不多所有青年报刊都辟有“交友信箱”“征婚启事”“读者来信”栏目,如果能在这样的报刊上发一篇烟盒大小的文字,找对象就容易得多,甚至有主动找上门的。上中文系那一年我17岁,年龄小,人也懵懂,别人在青年报刊上交友征婚,我给青年报刊写稿。
可投给青年报刊的稿子全都泥牛入海、杳无音讯了,只有大二时收到过《安徽青年报》的一封退稿信,编辑手写的,蓝色钢笔字,大意是文笔不错,而同类稿件发得太多,不适合刊用了。稿子虽然没用,“文笔不错”四个字却让我整整激动了一个夏天,好像投的是一篇散文。
1986年,第1期《安徽文学》刊发了“安徽青年作者小说专号”,我的短篇小说《闪烁着星光的夜晚》位列其中,《安徽青年报》专门为这期专号发了篇综述,综述点评我小说构思精巧和语言优美之类的好话大概有四五句。这是我的名字第一次在《安徽青年报》上露面。
1990年,我在华中师范大学读研究生,除学习专业课之外,其余时间全都花在写小说上,年初接到《青年文学》杂志用稿通知,1990年第5期要发表我的短篇小说《夏时制四季》,心想自己与青年报刊有缘,于是在上晚自习的空当写了一篇短篇小说《夜路》,挂号寄给《安徽青年报》,一个多月都没有收到用稿通知,估计差不多又没戏了。
![]()
一天早晨,我到中文系资料室查资料,图书管理员说有你一封信,她从一堆报纸中抽出一个厚厚的信封扔给我,打开一看,是安徽青年报社寄来的两份样报,小说发表了,还是头条,几乎占了大半个版面。我当时激动得忘了来资料室的任务,攥着样报,一转身直奔宿舍向室友宣布这一重大喜讯。记得寄样报的信封比普通信封宽一些,瘦长形,褐黄色的,右下角是红色字体的“安徽青年报”和长江路的通信地址。
一个月后,报社寄来了43块钱稿费,室友们很是“眼红”,非要我请客。我在二食堂买了萝卜烧肉、红烧鱼段、辣椒炒千张等好几份菜,又在小卖部给每人买了一瓶“东湖啤酒”,花去7块多撮了一顿,三个人度过了一个非常愉快的晚上。
三十年后,六安的一位小说作家对我说,“之所以走上文学这条路,你在《安徽青年报》上的那篇小说对我影响太大了,你都不知道我读了多少遍,那一年我正在读高中。”我之所以相信他说的不假,是因为他说出了小说的篇名叫《夜路》。
研究生毕业,我想到报社当编辑记者,来合肥的第一站去了《安徽青年报》,记得在长江路团省委大院朴素而拥挤的报社办公室里,我递上简历和发表过的一堆作品,报社领导友好而温和地说报社编制已满,只能忍痛割爱了。
后来,我在安徽广播电视报社谋了一个饭碗。由于都是报业同行,跟安徽青年报社打交道自然频繁,我多次参加安徽青年报社的活动,副刊部也经常找我约稿。记得我曾给《安徽青年报》写过一篇电影评论文章,当时还引起不小的反响。后来还发表过系列官场小说《我的亲戚们坐在椅子上》,包括《我舅舅》《我大哥》《我姑父》等。1993年,我随中国广播电视记者团出访越南回来,安徽青年报社副刊部主任沙敏约我写访越见闻,我写了一个系列随笔《河内没有霓虹灯》。
1997年,我调到安徽文学院做专业作家,主要精力放在了写小说上,与安徽青年报社联系就少了,记忆中后来还在《安徽青年报》发表过一些散文、随笔,其中有一篇叫做《小学老师王裕元》。1991年,我获“上海文学奖”,省电台记者做过我的一个专访,《安徽青年报》全文刊发,此后不少与我相关的文学信息也在《安徽青年报》上推介过。
“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不再年轻的我虽然已不再跟年轻人争抢《安徽青年报》的版面,但当年《安徽青年报》为我和众多文学青年搭建了一个平台,提供了一个机遇,甚至完成了一个梦想,这是事实,也是无法忘却的历史。《安徽青年报》创刊70周年之际,这份回忆与感动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所有与文字一路前行的日子。动笔时还没想好给这篇回忆录起个什么名字,写到一半,灵光乍现,脑子里突然跳出这么两句:闲来回首往事,转身依旧青年。算是送给报社,也送给自己。
![]()
□许春樵
作者系安徽省文联副主席,第六届安徽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来源 | 安徽青年报
编辑 | 李志慧
校审 | 刘 鸣
终审 | 杜 军
声明 | 文章部分图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