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罨画池边 解锁文学打开新方式——2025第三届成都国际文学周主题沙龙成功举办

0
分享至

文学的地域根脉与共通共情

沙龙开篇聚焦“文学共通性和地域差别”,6位跨地域嘉宾分享了地域文化对创作的深刻影响。成都市作协副主席卢一萍谈到成都对其创作的滋养时表示:“成都是我从小向往的‘天堂’,它像中国当代的‘清明上河图’,文化深厚又复杂。我在《大震》《少水鱼》等作品里刻意融入成都元素,就是想把对这座城市的感情藏进文字里。”

来自北京的《陆军文艺》主编董夏青青结合自身戍边经历与多地生活体验,提出不同地域文化的共通情感联结:“沈从文笔下沅江的田园牧歌,和新疆塞里木河的壮阔,本质上都是作家心中的‘母亲河’。就像林则徐、左宗棠跨越南北天堑的足迹,不同地域的故事里,始终藏着对土地、对家国的共同热爱,这种情感能打破所有地域界限。”

阅文探照灯主编张英从编辑视角指出地域书写的核心价值:“真正打动人的地域文学,从来不是写地标,而是写城市的‘血肉’。因为故事依赖的是人们投入感情的日常,这才是文学的魂魄。”

来自重庆的《红岩》杂志编辑部主任吴佳骏则强调文学应超越地域局限:“地域文化是作家的底色,但更重要的是超出地域的精神追求。我认识一位重庆乡下的文学爱好者,身体不便却用头发缠筷子当毛笔、用砖头当纸练字,这种对文字的坚守,和史铁生的思考一样,都是跨越地域的精神力量。只要秉持真诚与独立,就能从地域性走向更广阔的文学空间。”

武汉市文联专业作家王苏辛结合自身创作经历,分享地域文化对文字风格的塑造:“我成长于武汉,这座城市的江湖气、烟火气深深影响了我的写作。在《在平原》中,我刻意用直白、粗粝的语言描绘平原生活,这正是武汉地域文化赋予我的文字特质。但同时,我也在作品中探讨孤独、成长等共通主题,因为无论地域如何不同,人性深处的情感是相通的。”

《南风》杂志副主编李世成从刊物编辑角度解读:“我们杂志收录过来自不同地域作者的作品,发现地域文化会让作品呈现独特的‘气质’——比如江南作者的文字多温婉,西北作者的文字多豪迈。但我们更看重作品中超越地域的精神内核,那些能引发不同地域读者共鸣的情感、思考,才是作品长久流传的关键。”



青年文学的坚守与时代担当

第二轮对话聚焦“青年文学的时代担当”,成都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主席熊焱与6位第十届华语青年作家奖获奖者共同探讨青年写作的核心命题。熊焱提出青年作家应保持与时代的“距离感”:“我们不能被日常琐碎磨掉敏感,要在回望过去、保持空间距离中提炼精神内核——对世俗平庸的反叛、对伟大灵魂的靠近,这份锐气才是青年文学的生命力。”

第十届华语青年作家奖新批评奖获得者周明全则从创作现实出发,呼吁青年作家回归生活本质:“现在很多青年作家聊理论头头是道,但作品里满是西方现代派的影子,总让人觉得‘似曾相识’。就像我认识的一位画家,每天坐在宣纸前思考‘哪一笔能代表自己’,作家也该问自己:写下的每个字,是不是真实的内心表达?回到生活、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这才是最基础也最关键的一步。”

在传统与创新的平衡上,嘉宾们各抒己见。本届华语青年作家奖非虚构作品奖获得者周荣池认为“道在日常”:“我们总说‘深入生活’,可我们哪一天不在生活里?文学的真谛藏在细微处——就像我今天在罨画池看到树影里的光,想起‘仿佛若有光’,这就是最真实的文学,不需要复杂的理论包装。”

本届华语青年作家奖短篇小说奖获得者林檎分享了独特的创作方法论:“我写过老人遗体告别时‘头上渗汗珠’的细节,有人问我是不是有类似经历,其实这只是水蒸气遇冷凝结的物理规律。小说的现实是基础,虚构是生命,用理性思维解构生活,再用感性表达出来,反而能创造出更真实的细节。”

本届华语青年作家奖中篇小说奖获得者钱幸提出传统文学的新解读路径:“我发现,传统礼仪能润滑当下紧张的社会关系。就像用女性主义视角重读《三国演义》,用个体意识解读《红楼梦》,会发现传统文学里藏着太多未被挖掘的新意——而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士大夫精神,更是我永远想靠近的境界。”

本届华语青年作家奖中篇小说奖获得者程婧波以经典文学的代际传播为切入点,谈青年作家的文化连接责任:“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能跨越几代人,正是因为它既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又契合了不同时代读者的精神需求。青年作家要学会在网络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间搭建桥梁,比如用年轻人熟悉的叙事方式解读传统故事,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生机,这是我们的时代责任。”

本届华语青年作家奖短篇小说奖获得者孙昱莹强调青年写作应兼顾内外探索:“青年作家既要‘向内观察’,关注自身内心的情感与思考,这是创作的源头;也要‘向外求索’,去感受时代的变化,记录社会的风貌。只有将个人体验与时代背景结合,才能写出有深度、有温度的作品,真正承担起青年文学的时代担当。”


成都网络文学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为本次沙龙的重要议题,“成都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聚焦天府文化赋能、产业链升级与AIGC技术融合三大方向。嘉宾们认为,成都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巨大开发潜力,应深度融入创作:“三国文化、熊猫IP、都江堰的智慧、金沙遗址的神秘,这些都是‘成都味’的核心。关键是要把地域基因转化为故事世界观,既保留‘茶馆文化’‘美食美学’的烟火气,又能让全国乃至全球读者产生共鸣。”

谈及成都最具网络文学开发潜力的历史文化元素,嘉宾们各有独到见解。四川省网络作协副主席吴玉敏以自身创作实践为例:“成都是三千年未改名的城市,这份独特性在世界上都罕见。我曾创作三百万字作品《古蜀革命》,将成都论述为上古宇宙中心,这部作品也获得了诸多认可。其实从专业领域切入天府文化,更容易打造出有辨识度的作品,四川的文化土壤是天然的创作突破口。”

四川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刘秉臻则关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现在的旅游不再是单纯打卡,年轻人更看重文化属性。四川正在培育新的文化IP,比如宜宾孕育的哪吒形象,我们在创作时将这类元素与成都本土文化结合,就能开出独特的创作之花。”

如何在创作中平衡地域特色与普适性审美,是网络作家面临的重要课题。四川省网络作协常务理事张玉从自身兴趣出发:“美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用美食和文化来区分地域特色,会让作品更有烟火气。我在创作中会刻意融入成都美食元素,让读者在阅读时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味觉记忆。”

四川省网络作协理事林淼则强调细节植入的力量:“影视作品的成功给了我们启发,《家里家外》的四川话、《疯狂的石头》的重庆话,都让城市形象更鲜活。我们在网络文学创作中,也可以加入这些小元素,比如成都人的生活习惯、方言俚语、文旅地标,既自然融入地域特色,又能助力四川文旅推广。”

谈及成都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诉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庹政明确了“双向兼顾”的标准:“网络文学的高质量,既要具备商业价值,也要有主旋律、正能量的正面引导。成都的文化母体极其丰富,三星堆、熊猫、三国文化、客家文化、茶馆码头文化等,都是创作富矿。我们可以从一个小切口切入,扎根文化母体进行延伸创作。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提供优质平台,进行精准扶持和团队协作引导。”

嘉宾们对成都的政策支持纷纷点赞。网络文学园区,提供了资金扶持和政策导向帮助,让很多原本倾向于去沿海发展的作者,开始回流内陆。这些政策能更好地孕育基层作者,孵化出更优秀的作品和IP。


这场沙龙让现场的同学们倍感收获,感悟到了“课本外的文学温度”。崇庆中学附属初中刘焱城同学兴奋地对记者说:“之前总觉得课本里的课文离我们很远,像是隔着一层纸。但今天近距离听作家老师们讲自己的创作故事,讲成都的烟火气、重庆的江湖味,还有不同地方的文化怎么变成文字,突然就懂了文学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就藏在我们身边的地域特色里。现在再想课本里的文章,好像能读出更多不一样的味道了。”


来自西班牙的诗人洛鹎淄(Álvaro Lorite López)全程专注聆听,他表示:“成都网络文学的发展活力让我很惊喜——这里既有深厚的天府文化作为根基,又在积极探索IP转化、AI赋能的新路径,这种‘传统+创新’的模式非常有故事性。我希望能把成都网络文学的发展盛况、优秀作品背后的‘成都故事’传递给西班牙语世界,让更多海外读者了解中国网络文学的独特魅力,也看到成都作为文学城市的多元面貌。”

三个多小时的沙龙中,嘉宾们以真诚的分享、深刻的思考,勾勒出文学在当代的多元面貌与发展路径。从地域故事到共通情感,从青年坚守到产业创新,让我们看到,文学永远能跨越时空、连接心灵。(来源:崇州市委宣传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爱看头条 incentive-icons
爱看头条
红星新闻网是成都新闻门户网站
125557文章数 6286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