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春艳
艺术鉴赏和心理本属两个不同阵容,而在最新出版的《有画至美》和《在艺术中自我疗愈》两本书中,作者吴克成以心理咨询师的视角来解读画家和画作,打通了艺术鉴赏和心理之间的壁垒,读来耳目一新。
![]()
《有画至美》
《在艺术中自我疗愈》
吴克成 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两本书的突出特点是“美”。正如作者在《有画至美》一书的自序中所说:“这些画家及其作品都曾‘惊艳’到我。”两书共选了二十三位画家,跨度从文艺复兴的米开朗基罗直到现代具象画派的弗兰西斯可·培根,绘画史中的重要流派几乎都有涉及,作者在书写中顺理成章地加入了绘画的历史演变以及各流派的特点,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放松了身心,也对绘画史以及各流派的特点有了深入了解。作者每每表达自己的“感觉”以及由“感觉”引出的观点,还会引用世界著名艺术史家的著作来印证,“感觉”一下子变得有理有据,让这两本书不但可以消闲,也兼具了史料价值。
作者有着15年心理咨询实战经验,熟谙心理学体系、流派、主要论断,对艺术也有敏锐的鉴赏力。于是,他隐入二十三位西方艺术家的成长经历、内心深处,在其画作中,探寻他们的性格、家族背景,他们父母的性格,他们与父母、姊妹的爱恨纠葛,他们的婚恋史,他们与其他人的关系……作者把他们当成走进自己咨询室的来访者,与其促膝长谈,彼此为镜,以“美”为线索,以“感觉”为触媒,探析名画的审美内涵,探索画家的心理轨迹:波提切利的迷惘,卡拉瓦乔的真实,米开朗基罗的执念,弗里达的坚韧,浮世绘的贪欢,印象派的烟火人生……名画中深藏的生命隐喻与人类宿命,画家的创伤、缺陷、困境的成因,画作背后的心理秘密,就这样被作者析离出来,做成药丸。
《在艺术中自我疗愈》一书中,作者写道:“假如读者也能把这本书当成一面‘镜子’,看清这些画家的创伤、缺陷、困境的成因,看清这些画作背后的心理秘密,以此对照自己的言行模式,也许会对自我的言行模式有新的觉察,由此不必走进咨询室,在翻看画册时就可以放松身心,突破经验的局限,开启自我疗愈之旅。”
这段话,提示了这两本书的心理疗愈功用:它们不仅是美的载体,艺术史的挈领提纲,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更可作为自我疗愈的心理自助手册。它们从审美共鸣与疗愈实践两个维度,搭建起艺术与心灵的对话桥梁,共同构成“艺术观照心灵”的完整图景:高更的画,可以看到如何提升自我的共情能力以抵制过度自恋,并与自恋型人格保持距离;克里姆特的画,可以看到母亲的抑郁情绪会造成孩子的回避型人格,而自我评判的强化将有助于重拾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弗里达的画,可以看到“对父自卑感”来源于威权教育中的过度期待,而唯有放下身段的利他意愿,才能走出这种自卑感对未来建立亲密关系可能带来的危险。
作者洞幽艺术大师作品之“美”,探寻其背后个性心理的“不完美”,既免于艺术评论的空泛审美,又跳出心理学著作的理论说教,平易通俗,唯美亲近,读者以此为镜,便能观照自身,从而发现美的共情力,提升艺术鉴赏力,对构建健全的人格体系大有裨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