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淼
明代中后期,是商品经济和市场体系蓬勃发展的时期。尤其是江南地区的长江三角洲一带,一些具有重要市场功能的商品集散地应运而生。这些商品集散地逐渐发育成为介于州县和乡村之间的市镇,它们既属于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向上流动进入高端市场的起点,也是供农民消费的输入品向下流动的终点,其形成过程则与士绅的推动有着莫大的关系。但是,因为市镇处在传统的行政体制之外,难以纳入官府正常的管理范围,势必为官府的治理带来城乡二元之外的挑战。市镇亦因之成为一个标本,以市镇为视角,既可以观察江南基层社会演进的历史,也不难窥见市镇兴起所带来的江南地域结构的变化。
![]()
《市镇内外:晚明江南的地域结构与社会变迁》
杨茜 著
大学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明清史学者杨茜的新著《市镇内外》,即是一部关注晚明市镇演进的区域社会史著作。作者主要从“内”和“外”两个方面聚焦江南市镇的发育与生长:所谓“内”,是深入市镇内部,揭示士绅阶层的形成,以及他们在市镇的发育与生长的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所谓“外”,是以市镇的外部环境为切入点,剖析市镇自然生成的原因,官府针对城乡二元之外的挑战的应对策略和士绅的周旋谋划,市镇对晚明时期江南原有的社会秩序造成的影响和冲击。十六世纪以降,明朝开启了“早期工业化”的进程,在长江三角洲一带,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渐减少,棉纺织业全面普及,商贸活动日渐增多,士绅阶层发展壮大……如此种种,无不凸显出市镇之于江南社会的重要性,亦因之使得市镇跃居为明朝基层社会至关重要的一环。
江南市镇的发育与生长,首先是与士绅的推动分不开的。杨茜笔下的士绅,大抵包括庶民大地主和科举入仕者两类人,庶民大地主积累财富的过程,则可以归结为三个方向:一是借助前朝积累的家底,在明代早期创市,取得致富的先机;二是通过王朝初创时期的土地开发得以致富,继而创市;三是由商业投资积累资本,进而成为市镇形成过程中的显要力量。而庶民大地主完成原始积累之后,也大都会向科举仕宦转型,因为庶民大地主要想保住既有的利益不受侵害,他们仅仅拥有财富还不够,还需要有权力的护持——科举成为推动家族向上流动或维持士绅地位的决定性因素,科举仕宦出身的士绅最终成为市镇权力格局的胜出者。
以嘉善的丁氏家族为例,丁家先祖以土地经营致富,在宋元时期已是富户。明朝洪武年间,丁长如被举荐为湖广黄州通判,丁氏家族就此成为仕宦之家,丁家人在地方的话语权和家族的经济实力均得到大幅提升。然而到了正德和嘉靖年间,因为赋税日增、徭役日重,失去庇护的丁家后人已然沦落到濒临破产的境地。直至嘉靖四十年,丁长如的孙子丁衮以纳贡之例,为两个儿子换得了国子监监生的资格,其中一个儿子考中进士,丁氏家族才再次崛起,重新跻身于官僚精英阶层,获取了足够与外界环境博弈的能力,成为嘉善当地著名的士族。而丁氏家族也受到乡间倚重,其生活空间得到了更多的经营建设,可以说这一切均得益于丁氏家族科举的成功。
时值明代中后期,市镇这一聚落形态自行政体制外自行生长出来,而且具有数量巨大、发达程度高、功能显著等特征,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是因为市镇不具有建制性,处于国家政策的边缘地带,没有相应的政治地位,所以它们在争取国家资源上不占优势,地方官员对市镇事务的处理手段也存在着“非建制”带来的盲点。当官府无法协调各方利益,乃至地方行政与朝廷政令严重背离时,端赖占据市镇权力格局主导地位的士绅望族居中调和,控制乡村集市,制定市场规则,影响周边区域的生活和文化……才最终成就了“自成一体”的市镇。
诚如杨茜所论述的那样,在带有明显人为“创市”痕迹的市镇中,权势阶层曾经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市镇的形成则又推动了地方力量的“士绅化”——市镇的形成与士绅的崛起互相成就,家族的命运与市场的生长彼此交融,两者既在多个层面决定市镇的发展样态,也共同构成了明代中后期江南市镇大发展的重要类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