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那是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周末午后。母亲翻出那本边缘已经磨损的相册,指着一张泛黄的照片对我说:“这是你爸当年下岗前,在厂里的最后一张合影。”
照片上,父亲穿着略显宽大的工装,站在一群同样年轻的工友中间,背后是那个曾经象征着“铁饭碗”的国营纺织厂大门。那是1998年的春天,空气中还残留着槐花的甜香,但父亲和他的工友们并不知道,他们赖以生存的“铁饭碗”,即将在三个月后轰然碎裂。
一
记忆如潮水般涌来。我记得那个闷热的夏夜,父亲下班回来,手里攥着一张薄薄的通知书,在饭桌前坐了整整三个小时。母亲没有多问,只是默默地热了三次饭菜。最后,父亲抬起头,眼睛里布满血丝:“厂子改制,我们这批人,要自谋生路了。”
那一年,我十岁。第一次明白了“铁饭碗”这个词的脆弱——它不像大人们说的那样坚不可摧,反而像精致的瓷器,一碰就碎。
父亲的下岗补助金,总共两万三千元。这笔在当时看来不小的“余粮”,成了我们全家接下来三年的依靠。母亲精打细算,父亲开始早出晚归地打零工。他们从不大手大脚,每个月雷打不动地存下一笔钱。母亲常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这点‘余粮’,心里就慌。”
二
转眼二十年过去了。我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互联网公司,拿着让人羡慕的薪水,过着“月光”的生活。我觉得父母那套“存钱防身”的观念太老土了——时代不同了,我们要享受当下。
直到2023年的那个秋天。公司突然宣布裁员,我的名字赫然在列。握着那张离职协议,我第一个念头竟然是:下个月的房租怎么办?信用卡账单怎么办?
那个周末,我灰头土脸地回到父母家。父亲什么都没说,只是泡了一壶茶。母亲悄悄塞给我一张银行卡:“这里面有八万块,是你工作这些年来,我们每月帮你存下的。就知道你们年轻人不懂留余粮。”
我的手在发抖。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了父母常说的“余粮是底气”是什么意思。
三
在父母家小住的那段日子,我翻看了父亲这些年的记账本。从下岗那天起,他记录着每一笔收入支出,哪怕是最小的开销。本子的扉页上,有一行褪色的钢笔字:“不高估眼前的稳定,不低估未来的风险。”
父亲用二十年时间,把当年的两万三千元下岗补助,变成了现在的一套出租公寓和足够的养老金。他没有重新端上什么“铁饭碗”,而是给自己打造了一个谁也夺不走的“粮仓”。
现在的我,已经重新找到了工作。但每个月的第一天,我都会雷打不动地做三件事:把工资的三分之一存入储蓄账户,拿出十分之一学习新的技能,还有十分之一用来购买保值资产。我不再追求所谓的“铁饭碗”,而是专注于积累自己的“余粮”。
上个月,我把母亲给的那张银行卡还给了她,里面又多存了两万元。母亲笑了,眼角的皱纹像绽放的菊花。我知道,我终于真正长大了。
人生海海,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波风浪何时来临。但只要有足够的“余粮”,有随时重新出发的能力,就能在变幻的世事中,守住自己的从容。
这才是真正的铁饭碗——不是别人给的承诺,而是自己一点一滴筑就的底气。就像父亲在那本记账本最后一页写下的:“余粮不在多少,而在那份始终为明天做准备的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