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已经供不起我上班了!”
这话要是搁十年前,谁听了都得笑出声。可到了2025年,它却成了无数家庭的真实困境,甚至成了时代最荒诞的黑色幽默。
![]()
以前是“砸锅卖铁供上学”,现在是“咬牙切齿供上班”。大学生毕业了,没成家里的顶梁柱,反倒成了新的“啃老专业户”。
不是他们不想独立,而是现实太骨感:月薪三千,房租两千;工资五千,通勤吃饭再掏两千五。剩下的钱,连换部手机都得靠爸妈“赞助”。
这不是个例,而是一场结构性的塌陷。
当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在杭州拿着5000块工资,父母还得每月贴2500才能勉强活下来;当广东的儿子月薪2800,开口要换新手机,还美其名曰“旧的给你用,咱俩都升级”,这哪是孝顺?分明是精致利己主义裹着亲情糖衣的变相索取。
![]()
更讽刺的是,上学反而比上班省钱。大学时一个月1500块,食堂管饱、宿舍免费、偶尔兼职还能攒点零花;一毕业,立马掉进“城市生存陷阱”:租房、通勤、职场穿搭、社交应酬……
样样烧钱,样样不能省。企业嘴上喊“年轻人要有奋斗精神”,转头给的工资连基本体面都撑不住。
![]()
问题出在哪?一是房价和生活成本早已脱节于普通收入。
一线城市的房租,动辄占去工资一半;二是部分岗位薪资长期停滞,甚至“高学历低报酬”成了常态;三是社会对“体面就业”的隐形绑架,你穿得太寒酸,同事看不起;你不出门聚餐,被说不合群;你不用新款手机,显得“落伍”。于是年轻人只能硬撑,撑不住就回头找爹妈。
而父母呢?
一边心疼孩子辛苦,一边又怕他们“输在起跑线后的每一步”。舍不得孩子吃苦,更怕他们因窘迫而自卑。嘴上骂“养了个无底洞”,手却诚实地转账。这种爱,既伟大,又悲哀。
![]()
可我们必须清醒:过度兜底,正在延缓年轻人真正长大。
不是说父母不该帮,而是当“供上班”成了普遍现象,说明我们的就业生态、收入分配、住房保障出了大问题。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该让大学毕业生还要靠父母补贴才能维持基本尊严。
![]()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模式正在形成恶性循环:企业压低起薪,因为知道“有父母兜底”;年轻人不敢维权,因为“能有工作就不错了”;父母越帮越累,孩子越依赖越难独立。
最终,所有人都在疲惫地维持一场体面的假象。
![]()
真正的出路,不是指责孩子“不懂事”,也不是嘲笑父母“太惯着”,而是逼问制度层面:为什么劳动者的收入追不上城市生活的成本?为什么高等教育普及了,但体面就业却越来越难?
别再把“供孩子上班”,当成温馨段子。它背后是一个群体的困顿,是一代人的焦虑,更是对“努力就有回报”,这一信念的无声消解。
如果连大学毕业都撑不起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那我们拼命读书、拼命工作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