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52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10分钟
当教育数字化转型迈入深水区,当核心素养培育成为育人核心命题,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载体,正面临走向“无界融通”的深刻变革。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深入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向素养培育深层推进的关键时期,破解学段壁垒、学科界限、资源局限等传统难题,构建适配未来人才成长的课程新生态,已成为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课题。
2025年11月9日,由西安市教育学会指导,校长智库教育研究院主办的2025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三届特色课程博览会主会场在西安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启幕。
![]()
本次活动精准面向西安市教育局直属管理干部及市直属学校,同时汇聚了全国范围内的教育行政领导、权威专家、中小学名校长及骨干教师,现场参会规模逾3000人,线上观摩人次突破4万,彰显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对课程改革创新的迫切期待与共同追求。
大会以“学习融通 无界育人”为核心,既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与追问,更是对课程改革方向的精准锚定。通过政策解读、理论建构、案例剖析与技术赋能,系统性探索无边界课程的实施路径,为基础教育从“知识灌输”向“素养培育”的转型注入深层动能,为教育强国建设筑牢课程根基。
![]()
古都西安,文脉绵延,教育革新的思潮在此激荡。此次大会落地这座教育重镇,不仅为全国教育同仁搭建了思想碰撞与经验共享的高端平台,更将以“链接·融通·共享”的理念,推动区域教育创新与全国先进经验深度融合,为中小学课程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彰显教育在民族复兴大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上午8时30分,开幕式在庄重的氛围中拉开帷幕。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基础教育》总编辑翟博在致辞中表示,要坚持共同育人,坚守正确方向,把握国家课程育人导向和价值内涵,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将立德树人贯穿课程全过程;坚持素养导向,深化教学改革,将国家课程标准要求转化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实践,推进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赋能教师提升实施能力,加强校度调研,营造教研氛围,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支撑,提升资源整合等能力;融通整合,拓展资源边界,树立大课堂资源观,挖掘校内外资源,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加强校家社协同;创新评价,健全保障机制,建立素质教育导向的评价体系,强化过程性评价,完善综合性评价,打破各类育人边界,推动资源整合与贯通衔接,构建全方位、一体化的育人体系,切实发挥课程的培根铸魂作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西安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鹏程在致辞中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载体,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当前西安正处于教育教学转型与课程体系重构的关键时期,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推进基础教育深化改革、提质增效。
![]()
校长智库教育研究院院长谢文辉围绕“链接·融通·共享”的核心理念,强调要以无边界课程构建为重要抓手,充分激活各级各类学校的内生创造力与发展活力,让符合教育规律、贴合育人实际的卓越课程理念得到广泛传播,让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实践经验实现精准迁移,凝聚起推动中国基础教育变革与进步的磅礴力量。
![]()
主旨报告环节,顶尖专家学者联袂登场,以深厚学养与前瞻视野,为课程改革提供方向性引领与核心思路支撑。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韩震围绕《学段贯通·内容衔接:无边界学习视域下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程的构建与实施路径》展开分享。他认为,思政课的独特性在于学习内容贯穿各学段,均围绕党的创新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深浅不同;覆盖所有学生,无专业界限,功能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塑造共同性、凝聚国家意识。建构思政课需坚持系统观念,确保精神实质一致,同时以不同形式适配各学段学生认知水平。思政课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时效提升,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兴趣点与接受方式设计教学,破解简单重复等问题。人的思想发展是有机体的发展过程,兼具连续性与阶段性,思政课教学需遵循这一规律。思政课要注重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培育,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亿万民众同心同德的力量。需对教育专家进行政治培训,同时对政治审核专家开展教育学规律培训,破解思政课教学中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问题。
![]()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教授张志勇以《学科实践课程的意义、逻辑、实施与评价》为主题,深入剖析了学科实践课程的核心价值与育人逻辑。他表示,素养并非单纯的知识与技能,而是在特定情境中,调动心理社会资源以满足复杂需求的能力。课程建设应联结学科与生活,既保留承载大量知识的教学方式,也不放弃基于项目和问题的教学,使课程学习与学生自身息息相关。学科实践是学科世界、生活世界和个体内心世界相互砥砺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科知识回归生活,通过情境化与学科化的互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其落地可借助真实情境、问题、任务、项目等,以身体参与、亲身经历为外在特征,以体验和感悟为内在属性,实现知识从“点状”到“结构化”的转变。同时,课程若与生活联结,能减少死记硬背,提升学习效果。
![]()
校长报告环节,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校长结合本校实践探索,分享了无边界课程建设的创新路径与宝贵经验。重庆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督学,教育部教育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刘希娅结合自身二十余年课程改革实践,围绕国家课程高质量校本化落地展开分享。她提到,要始终坚守“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的初心;课程改革需坚持学习者立场,打破学段割裂与学科壁垒,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与真实需求——从脑科学视角尊重认知规律,从育人生态视角构建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从教育强国战略视角推动素质教育落地;她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融合为“小梅花课程”,通过动态走班、混龄生活、每天2小时运动、丰富的实践与辩论活动等变革学习方式;摒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教室中心”,秉持“一切有积极影响的元素都是课程”的理念,打造开放自主的校园环境;建立“一直被激励,从未被判定”的评价体系,实现减负提质,学生不仅成绩优异,综合素养也全面发展。
![]()
海尔学校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首届齐鲁名校长正高级教师孙先亮在《以无界思维,构建创新人才成长的课程生态》中,分享了学校打破校园围墙、学科边界与学段界限的探索历程,围绕STEM课程、项目式学习、校企协同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呈现了无界思维下创新人才培养的独特模式。他认为,未来创新人才的核心特质是跨界整合能力与系统思维,而传统以学科割裂、学段脱节为特征的课程体系,恰恰制约了这种特质的培养,因此构建无界课程生态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这里的“无界”并非否定学科边界,而是打破人为设置的壁垒,实现课程要素的有机融合与高效联动,其本质是为学生搭建“完整的成长场景”,让学习回归生活本真。
![]()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研究带头人,西安市教育学会会长田征带来《以位值评价范式革命助推课程改革》的主旨分享,创新性地针对传统评价体系的局限提出革新思路,倡导建立关注学生个体成长、注重过程性发展的评价模式,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全新的评价视角与方法论支撑。他强调,评价是课程改革的“指挥棒”,传统以分数排名为核心的“位次评价”,将学生置于“零和博弈”的竞争中,既忽视了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又扭曲了课程改革的育人导向,而位值评价范式的核心是“关注个体进步、尊重差异发展”,让评价真正服务于每个学生的成长,这对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
下午13时30分,下半场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全国教育一线的专家校长们轮番登台,分享前沿探索与宝贵经验,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兼具深度与温度的教育思想盛宴。
长沙市长郡中学原党委书记,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长沙市首席名校长翁光龙以《广阔天地 成长无限——长郡中学研学一体化课程的深度探索》为题,展开了精彩分享。他从课程的历史溯源与定义阐释切入,深入解读了“无边界课程”的核心内涵,并详细介绍了长郡中学构建的“3+N研学一体化无边界智慧课程体系”。该体系以“不让学生输在终点线上”为核心理念,实现了学科课程、校内活动课程与校外拓展课程的贯通融合。翁光龙通过中英文学翻译跨学科课程、体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骑行课程等生动案例,展现了学校在跨学科融合、五育并举方面的实践成果,让在场者深刻感受到无边界课程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力量。
![]()
校长智库教育研究院院长谢文辉带来《链接·融通·共享——构建赋能成长的中小学未来课程新生态》的主旨报告。他立足基层学校课程建设的现实困境,围绕“为何建课程、何为好课程、如何建课程”三大核心问题,提出了以“教育共同体”赋能学校课程建设的解决方案。谢文辉强调,未来好课程必然走向无边界,需打破学科、学段、空间等多重限制,并分享了校长智库在搭建课程资源平台、推动校际共建共享方面的实践,包括中小学科学教育资源协会、零碳校园实践等特色项目,为基层学校课程建设提供了可落地的路径参考。
![]()
深圳市南山区蛇口学校党委书记,特级教师,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深圳市十佳校长王小洪以《无边界学习3.0:AI时代全资源育人体系建设》为题,分享了学校无边界学习的三个发展阶段。从最初打破时空与学科边界的探索,到课堂教学的结构化研究,再到AI时代的全资源育人实践持续迭代的教育思考。他结合学校与高校合作开设芯片普及课程、设立“破创空间”让学生拆解废旧电子产品等案例,强调无边界学习是一种理念,而全资源育人是其落地的关键路径,提出在AI时代要“把知识交给AI,把育人留给老师”,注重实践体验与核心素养培育。
![]()
西安高新区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王志宏聚焦课堂变革,带来《聚焦课堂变革——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的分享。他指出,课堂是教育改革的战略支点,课堂变革的根本在于教师教学理念与行为的转变。王志宏从锚定价值原点、明确核心意义、找准实施路径三个维度展开,提出了促成教师转变的八大路径,并通过“家庭购车决策”数学项目、“三亚蛇伤事件”现象式教学等案例,生动诠释了如何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实现知识学习与素养提升的有机统一。
![]()
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罗坤分享了学校自主研发AI教研员系统的历程,该系统破解了低成本自然语言转写、大模型幻觉控制等技术难题,具备备课、授课、作业、评估四大核心功能,无需额外硬件投入,2分钟即可接入课堂,且面向全国学校免费使用。罗坤表示,AI教研员让教师从被评估者转变为自我驱动者,让学生的成长轨迹被清晰看见,目前该系统已覆盖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212座城市,为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注入了科技力量。
![]()
深圳大学二级教授、领军学者、博士生导师、湾区教材研究院院长、教育学部党委书记李臣之以《教育跨界与融合》为题作主旨报告。他从宇航员太空看地球的“宏观效应”切入,阐释了教育跨界的必然性,强调在AI时代,传统分科教育已难以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跨界融合是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实现终身发展的关键。李臣之结合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政策与相关研究数据,指出教育应从“死记硬背”走向“本领创新”,通过跨学科学习、校内外联动等方式,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追求美好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
华东师范大学智能教育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治带来《课程资源的智能化改造》主旨报告。他聚焦AI时代教育变革,提出自适应学习是资源智能化改造的核心方向,强调知识图谱构建的关键作用——通过实体、属性、关系的量化关联,将离散资源转化为结构化体系。张治教授分享了团队在生物学科等领域的实践,将教材拆解为微小知识颗粒,融入育人价值维度构建知识图谱,并开发出含角色扮演、游戏化学习等元素的智能资源,通过诊断学生学习状态、推送个性化内容,实现人机协同的精准教学,为课程资源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具体路径。
![]()
以无界之力
赴教育向美之约
为期一天的主会场活动圆满落幕,但课程改革的探索永不停歇。
此次大会以“无边界”为核心关键词,既凝聚了“从知识灌输到素养培育”的变革共识,又提供了“政策解读+理论建构+案例剖析+技术赋能”的全维度支持,让与会者既收获了前沿理念,又获取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
教育同仁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立足学校实际,把所学所悟转化为课程改革的实际行动,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评价机制,让无边界课程真正成为赋能学生全面成长的核心载体。
![]()
后续19个分会场将接续发力,从跨学科融合到AI赋能课堂,从思政创新到乡村教育振兴,从阅读课程到体教融合,全方位展现无边界课程的多元实践路径,搭建了交流的桥梁,凝聚变革力量,推动中小学课程改革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迈进,让每一位学生在无界融合的教育生态中,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共同奔赴中国教育“向美而生”的壮丽远方。
![]()
特别鸣谢:承办学校
(排名不区分先后)
西安市浐灞第三小学
西安经开第三小学
西安高新第八小学
西安市碑林区大学南路小学
西安高新区第十一初级中学
西安市浐灞御锦城小学
西安市未央区西航三校
西安市长安区第三小学
西安高新区第九初级中学
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学
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小学
西安高新第二学校
西安高新一中实验中学
西安高新区第三十一小学
西安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
西安市东城第一中学
西咸新区沣西实验学校
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
西安高新区实验小学
西安市新城区新知小学
西咸新区沣西第一小学
西安市曲江南湖小学
西安高级中学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校长派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三届特色课程博览会,2025年11月9日—11日我们在西安不见不散,年度盛会,期待您的加入,线上资源包购买渠道已开启,欢迎扫码了解详细情况!
![]()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
中小学"十五五"时期发展规划编制与学校高质量特色发展·专题八讲
![]()
邀请函| 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三届特色课程博览会
![]()
关于举办2025第二届中小学科学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研讨会的通知
![]()
2025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发展力高级研修班暨《班主任说》编委会遴选
编辑|宋祎泓
说明|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