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30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6分钟
![]()
当数字化浪潮席卷教育领域,AI技术重塑育人生态,“无边界”成为课程改革的核心关键词。2025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三届特色课程博览会主会场内,思想的光芒与实践的智慧交相辉映。来自全国的教育专家、校长们齐聚古都西安,围绕无边界课程构建、跨学科融合创新、智能技术赋能教学等前沿议题,倾囊分享深耕教育一线的思考与感悟。
1
![]()
翁光龙
长沙市长郡中学原党委书记,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1.无边界课程是突破传统教育边界,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开放性和联合性的一种理念,它旨在打破时间、空间、学科、师生等各类教育限制,为学习者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
2.每一个孩子的起跑线是不同的,不管孩子的基础怎么样,我们都应该调动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尊重他的个性,尊重他的差异,以生为本促进他更好的发展。
3.“不输”是一种主动的态度,一种责任感,一种使命感,一种情怀;“终点”是抓住根本守住底线,终点包括我们人生每一次选择的节点,甚至人生的尽头,所以它不是消极等待,而是向死而生,积极进取。
4.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要将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才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真正的五育融合不是一句口号,一定要落实到课程中,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6.研学课程要让学生带着课题行走于山河之间,在调研、访谈、实践中深化对社会的认知,培养社会责任感与跨学科整合能力。
2
![]()
谢文辉
校长智库教育研究院院长
1.我们不仅仅讲理念,我们还希望助推学校让理念落地。
2.好课程未来一定是走向无边界,弱化边界和传统学科的概念,未来课程应该走向动态开放、赋能的无边界生态。
3.无边界课程的六大内涵包括学科无界、学段无界、空间无界、资源无界、育人方式无界、评价机制无界。
4. 基层学校课程建设可分三步走:先拿来主义借鉴,再做适当的校本化和本地化改造,最终走向独立的课程开发。
5.国家课程的高质量实施需要本地化、区域化和校本化的转化,这是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核心思考方向。
6.好课程要落实国家蓝图、铸就学校特色,更要回归育人本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探究力与批判性思维。
3
![]()
王小洪
深圳市南山区蛇口学校党委书记,特级教师
1.把知识交给AI,把育人留给老师。
2.无边界学习是一个理念,全资源育人是把无边界学习落地的一种学习方式、育人方式。
3.真正的跨学科学习是用项目式、问题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当中应用各种知识,需要的时候自主自觉去学习。
4.一个孩子的成长最关键的时间节点在10岁,如果在10岁的时候,这个孩子还没有一些好的素养,后面能够改动他的机会已经很少。
5.数字时代我们要掌握实践体验、知识积累、独立学习加自律育人、无边界学习的基本策略,最终形成人的核心素养。
6.人际交流无法被AI替代,特别是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价值观和道德教育也需要教师来引导。
7.课堂改革要主动设计跨学科教学活动,让学习内容和活动内容融为一体,让孩子在快乐中获得知识与成长。
4
![]()
王志宏
西安高新区实验小学党组织书记、校长
1.课堂是教育现代化变革的战略支点和关键路径,再好的教育影响都必须通过课堂来落地生根。
2.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堂变革,课堂变革的根本在于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3.课堂变革是为了破解现实困境、应对时代挑战和补齐实践短板的系统性行为,具有必要性、紧迫性和引领性。
4.双减的核心意义是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让人才培养科学合理进行、让培养的学生未来能够适应世界挑战。
5.学习知识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能仅仅是打开书本啥都明白,合上书本啥也不会。
6.课堂变革之路始于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成于教育体系的重构,最终落脚于师生在日常课堂中的共同成长。
7.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型成为学生终身成长的启迪者,主动将AI融入教学创新,提升教学的精准性与学生参与度。
5
![]()
罗 坤
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1.如果课堂还是个黑箱,我们就只能永远凭借经验去摸索,我们的焦虑也来源于无法真正看见教学现场的微小细节。
2.看见就是成长,教师从被评估者变成自我驱动者,借助数据导航实现专业发展。
3.我们应该有着开放的心态共享教育资源,让优质教学资源惠及更多学校和教师,促进教育公平。
4.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系统要实现轻量化部署、普惠化应用,让城乡学校享有同等优质教育资源。
5.智慧作业体系要在保留传统批改习惯的基础上,实现分层布置、智能批改、学情分析等全流程管理,助力因材施教。
6
![]()
李臣之
深圳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湾区教材研究院院长
1.用宏观效应看教育,会发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边界根本不存在,学科之间的边界也非常脆弱。
2.学生将来要就业、追求美好生活,必须有本事,而本事是跨界重生的,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3.人工智能时代,传统的死记硬背、大量刷题的教育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需求,我们需要从死记硬背走向本领创新。
4.素养的来源不是靠告知,而是要把知识通过活动慢慢转化,在活动中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归纳总结形成新的能力。
5.地球上所有的问题都不会局限在某一个学科当中,学习者需要超越课堂,走到校外,跟真实生活打成一片。
6.国家长期强调创新人才培养,而跨学科学习是培育创新能力的关键路径。
7.教育的高回报率产生于超越明确学科界限的学习场景,这种场景能让学生形成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7
![]()
张 治
华东师范大学智能教育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AI时代,知识记忆开始贬值,传统教育工具的育人价值慢慢弱化,AI工具的使用意识和能力成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2.人工智能融入教育分为三个阶段:作为内容在教、作为工具在用、作为思维方式在用。
3.知识图谱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关键资源,是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础工程。
4.构建学科知识图谱、分析个性化学习主体、智能推送个性化资源,这三部曲可以实现教学效率的极大提升。
5.下一代教育资源将呈现角色扮演、游戏化学习、可视化评价、个性化学习的特征,由学习者被动接受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
6.育人导向的知识图谱要将知识的思维提升价值、价值观培育价值、探究载体价值等作为独立实体,实现智育与德育的融合。
教育的真谛,在于以思想之光照亮成长之路;课程的革新,在于以无界之态回应时代之问。这些沉淀着实践智慧与教育情怀的金句,既是对过往探索的总结,更是对未来育人的期许。
当无边界的理念打破壁垒,当智能技术赋能精准教学,当课堂真正成为素养生长的沃土,教育便拥有了穿越时空的力量。
愿每一位教育同仁都能怀揣这份初心与智慧,在课程改革的征程上勇毅前行,让每个生命都能在优质教育的滋养中,绽放出独属于自己的璀璨光芒,共同书写教育现代化的壮丽篇章。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校长派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三届特色课程博览会,2025年11月9日—11日我们在西安不见不散,年度盛会,期待您的加入,线上资源包购买渠道已开通,欢迎扫码了解详情!
![]()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
中小学"十五五"时期发展规划编制与学校高质量特色发展·专题八讲
![]()
邀请函| 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三届特色课程博览会
![]()
关于举办2025第二届中小学科学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研讨会的通知
![]()
2025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发展力高级研修班暨《班主任说》编委会遴选
编辑|宋祎泓
说明|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