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重阳节时,就在这周的星期三,公历的10月29日!
实际上今年的重阳节有点晚了,多数都是在10月中上旬重阳节,而今年都在10月尾巴了!
![]()
但是不管怎样,重阳节是到来了,期间有登高赏菊等习俗!而老人们总爱盯着天色念叨:“冬冷不冷,就看重阳”。总是想通过重阳节提前预测一下冬季的冷暖,包括雨雪多和少!
可如今气象科技发达,这些关于重阳天气的老话还准吗?今年冬天又会是暖是寒呢?我们就来看看老祖宗的谚语是咋说的吧!
(1)“重阳下雨一冬凌”
说的就是,在九月初九重阳节的当天下雨了,预示着冬季很冷!类似的谚语还有“九月初九雨,一冬雨雪淋”,这句老话在北方农村流传甚广。
古人认为,重阳正值寒露霜降之交,是大气环流从秋到冬调整的关键节点,此时降雨意味着冷空气活跃,冬季雨雪必然偏多。
![]()
记得小时候爷爷也是这样预测天气的,当时天气预报在农村还不怎么普及,很多老农民就是靠老祖宗谚语来预测天气,这也是很多农村老人的特殊本领,不看天气预报也能知晓后面的天气如何!
(2)“重阳阴一冬温,重阳晴一冬凌”!
这句老话则和上面一句正好相反,把阴天雨天视作暖冬信号,晴天反倒预示寒冬。
这是因为在不同的地方,气候也是不同的,而这句谚语主要是在南方一些地方流传,上一句则是在北方地区流传!
这恰恰说明,谚语的准确性受地域影响极大——北方需雨雪保墒,故盼重阳雨;南方怕冬季湿冷,便视阴天为暖冬信号。
这些说法并非全无根据。古人靠天吃饭,千百年来观察到重阳天气与冬季气候的微妙关联:若重阳前后冷空气频繁造访,如同拉开了寒冬的序幕,后续寒潮活动往往更活跃。
就像“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等谚语一样,都是把九月初九和十三视作判断冬季干旱的双重标尺,本质是对秋季降水与冬季墒情关系的经验总结。
![]()
(3)重阳有雨,来年雨缺!
这句老话依然很经典,它在很多地方都曾流传过,是说重阳节当天有雨,当年冬天雨雪多,但来年春天降雨就比较少。
类似的还有“九月初九雨,一冬雨雪淋”,也是说重阳节当天下雨,则预兆当年整个冬天雨雪都会比较多。
同时,古人还认为重阳节下雨是好兆头,在民间就有“重阳有雨大宜禾,来年丰收不消说”的说法,认为重阳节下雨,:表示重阳节下雨,预示来年丰收,因为冬季的雨雪多,这有利于越冬作物的禾苗生长,预示着来年是丰收年。
就和“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瑞雪兆丰年”是一样的道理!
(4)重阳节的其他气候谚语!
除了前面提到的谚语外,重阳节的天气谚语还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谚语及其含义:
1、重阳日头笑,二月冷得跳:意思是如果重阳节当天是晴天,那么到了次年农历二月份天气还会比较寒冷。
2、重阳下雨,十月无霜:如果重阳节下雨,那么当年农历十月份可能还不会出现下霜的情况,说明当地温度比较高,间接表明当年冬天相对暖和。
3、重阳无雨,九月无霜(皖):在安徽地区,如果重阳节没有下雨,那么农历九月可能都不会出现霜冻天气。
4、重阳有雨,下年雨缺(陕):在陕西地区,如果重阳节当天下雨,那么来年可能会降雨不足,出现干旱的情况。
5、过了重阳节,一怕霜来二怕雪(鄂):在湖北地区,过了重阳节之后,人们就开始担心出现霜冻和大雪天气,因为这会对农作物造成损害。
6、重阳雷公发,来年大旱一百八:如果重阳节当天打雷,那么来年可能会出现长时间的干旱。
7、重阳起东风,十种九不丰:意思是重阳节如果刮东风,那么农作物的收成可能会不好。
此外,还有“重阳起南风,火炭贵如金”“重阳起西风,地上尽黄金”“重阳起北风,雪水打晴空”等说法,分别根据不同的风向预测天气和收成情况。
至于今年冬天是否极寒,国家气候中心的研判给出了答案:总体偏暖,但冷暖起伏极大,会有阶段性强寒潮。
这源于拉尼娜现象与全球变暖的“博弈”——拉尼娜带来强冷空气,全球变暖又抵消部分降温效应,最终导致“暖冬框架下的冷事件” 。
结合预报,29日重阳前后我国多地有降水,再叠加拉尼娜影响,北方冬季雨雪偏多的概率较高,南方则需警惕干旱。
如此看来,“冬冷不冷,就看重阳”更像古人观察自然的朴素视角,而非精准预测。
更重要的是,现代气象学发现,短期天气难以决定跨月气候,大气环流、海洋温度等多重因素才是冬季气候的真正主宰。
今年冬天不会是持续极寒,但后冬的强寒潮仍需警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