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戢武村纪事》
杨云冰
![]()
![]()
![]()
![]()
![]()
踏入岐山县京当镇西戢村时,暮色正缓缓浸染着关中大地。村口那座古朴的观楼在夕阳余晖中默然伫立,仿佛一位从周朝走来的老者,衣袂间还沾染着三千年前的尘埃。风吹过楼檐,发出细微的呜咽,恍若远古兵士的低语。
据传,此地原名戢武村,与西庄村合并后称西戢村。“戢”字常被误认为“戟”,实则意为收敛、收藏。戢武,便是刀枪入库,不再征战。村中长者说,周武王伐纣胜利后,勇士们班师回到周原,将兵器集中封存于此,天下由此进入了较为长久的和平时期。虽然史籍难觅确切记载,但这代代相传的故事,或许并非空穴来风。
走在村文化广场上,姜子牙雕像肃穆而立,美须飘飘,目光深邃,似在凝望这片他曾为之征战的土地。四周陈列着矛、戈、戟、斧、钺等古代兵器雕塑,它们静默的姿态,却比任何声响都更能诉说那个时代的峥嵘。文化墙上绘制的西周战车栩栩如生,旁有《诗经·小雅·六月》描绘周人作战场景,让人不禁遥想周人勇士的矫健。
“载戢干戈,载櫜弓矢”——《诗经·周颂·时迈》中的这句诗,大意是收起干戈武器,将良弓利箭装进囊袋,与戢武地名的意蕴如此契合。这并非厌弃武力,而是经历过烽火的人对和平最深的领悟。周人“反战求安又永不畏战”的性格,镌刻在广场的石碑上,也沉淀在村民的骨血里。
戢武村距离西周政治中心京当的直线距离不到5公里。在当时,这地理位置既能满足突发战争时快速集结的要求,又适宜作为和平时期储藏兵器的场所。遥想周时,作为商的诸侯国的周,大部分兵源来自平民。这些平民平时生产,战时出征,却没有资格拥有兵器。战时由诸侯分发兵器,战后则需全部归还。因此,周必须有一个生产、储存武器的地方。
黄昏时分,广场上渐渐聚起健身休闲的村民。曾经的兵器库化作了今日的游憩园,孩童在戈戟雕塑旁嬉戏,老者在刻着《诗经》的石碑下闲谈。谁能想到,这片祥和之地,三千年前曾回荡着战马的嘶鸣?周人收藏兵器,并非示弱,而是止戈为武的智慧。楚庄王曾言:“夫文,止戈为武”,真正的武功,在于制止暴乱,永远停止动用武器,给百姓带来安定的生活。
夜色渐浓,我离开广场,回首望去,村口的观楼在月光下更显沉静。这片土地见证了武王伐纣的壮烈,更守护了战后来之不易的和平。载戢干戈,不是遗忘,而是为了更珍贵的生生不息。今夜,且让三千年前的兵器安眠,且让周人止戈为武的智慧,随月色流淌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