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终有一死,活着究竟图什么?”
这个问题像根刺,扎在每个深夜辗转反侧的灵魂里。
有人用“及时行乐”麻醉自己,有人靠“功成名就”填补空虚,可两千多年前的墨子,
却在战火纷飞中给出了一个让现代人直呼“扎心”的答案,
活着不是为了等死,而是为了“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这个答案,藏在墨家学派“摩顶放踵利天下”的行动里,
刻在中国民间“改风俗、求生存”的集体记忆中,至今仍在撞击着我们的心灵。
![]()
墨子出身平民,早年学过儒家礼乐,却因目睹“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的乱象,
毅然“背周道而用夏政”,创立了以“兼爱”“非攻”“节用”为核心的墨家学说。
他的核心逻辑很简单:
活着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解决“不相爱”这个根本问题。
![]()
在《墨子·兼爱》中,他直指社会乱象的根源:“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征伐、百姓流离,儒家倡导的“克己复礼”在战火中显得苍白无力,
而墨子提出的“兼爱”却像一剂猛药,
他主张“视人若己”,不分血缘亲疏、等级贵贱,用平等的爱消解仇恨。
这种思想看似理想化,却深深扎根于民间:
河南鲁山至今流传着墨子“日返三舍”解鲁阳之围的传说,百姓用“墨子止战”的故事,传递着对和平的渴望。
![]()
墨子的“活法”更体现在行动上。
他反对儒家“厚葬久丧”,主张“棺三寸,衣三领”,
认为“哭往哭来,反从事乎衣食之财”才是对逝者真正的孝;
他批判王公贵族“大钟鸣鼓、琴瑟竽笙”的奢靡,认为“乐之为物,将不可不禁而止也”,
因为“上不厌其乐,下不堪其苦”。
这些主张,本质上是替平民发声,当社会资源被少数人挥霍时,普通人连“活下去”都成问题,谈何“活得好”?
![]()
墨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民间风俗变迁。
翻开历史,你会发现一个规律:每当社会动荡,总有一群人试图用“改风俗”来拯救民生。
西汉初年,陆贾在《新语》中痛陈“秦非不欲为治,
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汉文帝因此废除肉刑,推行“轻徭薄赋”;
北宋王安石变法时,针对“厚葬成风”的陋习,下令“丧葬令从俭”,
甚至规定官员墓地不得超过三十步;
明清之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批判“丧礼繁文缛节”,主张“以简为美”。
这些改革,与墨子“节葬”“非乐”的思想一脉相承,本质都是用“风俗改良”来缓解社会矛盾。
![]()
今天,我们依然会被墨子的思想震撼,是因为他戳中了现代人的“生存焦虑”。
当“996”“内卷”“躺平”成为热词,当年轻人感叹“努力不一定成功,
但不努力一定很轻松”,墨子的回答却像一记耳光:
活着不是为了“成功”,而是为了“让世界变好一点点”。
![]()
他创办的墨家学派,堪称中国古代最早的“NGO”,
弟子们穿着粗布短衣,带着木鸢、云梯等发明,四处帮人修城池、止争斗,甚至为弱国训练军队。
这种“利他主义”的生存方式,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
河南鲁山将墨子文化打造成旅游品牌,不仅修复了墨子祠、墨子井等遗迹,还开发了“墨子古街”,让游客在体验传统工艺时,理解“兼爱”的内涵;
浙江义乌的“墨子工坊”,用现代科技还原古代机械,让年轻人感受到“科技为民”的力量,
这些尝试,都在证明:当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时,活着才能找到真正的意义。
![]()
写在最后:我们该如何回答“活着为什么”?
墨子的一生,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一生。
他明明知道诸侯不会轻易放弃战争,却依然带着弟子奔走各国;
他明明知道“兼爱”在当时难以实现,却依然坚持“兴天下之利”的理想。
这种“愚蠢”的执着,恰恰是人性中最珍贵的部分,
它让我们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选择热爱生活。
![]()
今天,我们不必像墨子那样“摩顶放踵”,但至少可以问问自己:
我的存在,是否让身边的人更幸福?
我的努力,是否让这个世界变好了一点点?
当我们把“活着”从“生存”升华为“创造”,从“等死”转变为“燃烧”,
或许就能理解墨子那句“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的深意,
活着,本就是一场向死而生的壮丽征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