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飞回北京了,真心是舍不得离开啊。”11月10日,视频号博主“真相名声大赵”在宝安机场登机前“紧急加更”的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博主讲述了在深圳出差几天的感受,称这是他“一年365天当中,行为最文明的几天”,这份不舍与盛赞,源于他当天早些时候在南山街头发布的另一条视频,记录了他在一个无灯路口的“文明奇遇”。“我骑车到路口,想过马路但没有红绿灯,”他在视频中指着身后的车流说,“我就停下来等,结果公交车、小车都自动停下来让我过。”这次亲身体验让他感慨万千,将其与在英国、法国、新加坡等地的经历对比,更直言:“我走过这么多地方,只有深圳让我体会到这种最文明的治理方式,我们全中国都应该学习深圳。”
一个寻常路口,何以引发如此高的评价?视频中所说的“深圳式文明”是普遍现象还是博主个例?南都记者进行了实地回访。
现场回访:无灯路口的“肌肉记忆”
11月13日上午,记者来到博主视频中的南山区科技南六路与高新南四道交会处。这里地处高新科技园腹地,写字楼林立,正值上班时段,不时有佩戴工牌的白领与外卖骑手通过,路口往东100多米就是带红绿灯的十字路口。在半小时的观察中,博主视频里的一幕反复上演。几乎每一辆公交车在十米外就开始慢行;几辆出租车缓缓降速,一位行人刚踏上斑马线,双向行驶的两辆公交车次第静候。“斑马线礼让这在深圳太正常了,我们都习惯了。”市民张女士的话,印证了这已从“惊喜”变为“日常”。“刚来时也惊讶,现在自己开车,看到斑马线有人,踩刹车已经成了肌肉记忆。”当然,这种文明还没有成为全员“铁律”,记者在现场注意到,也有几辆网约车和私家车减速不明显。
![]()
随后,记者又来到6公里外,车流更为密集的宝安区海府路。与南山科技园行色匆匆的氛围不同,海府路两旁商铺林立,行人和车辆川流不息,在多个路口,身穿红色马甲的志愿者手持引导旗,站在斑马线旁,引导机动车辆避让行人。但志愿者的引导似乎更多是锦上添花,一辆小轿车和一辆出租车看到行人,远远便开始减速,并在斑马线前停下等行人通过。不同的地点,相同的默契,印证了这张深圳文明名片的成色。
![]()
文明是如何被“设计”出来的
这种默契从何而来?其背后,是深圳一套长达十余年、持续加码的制度设计,早在2010年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罚条例》就明确规定:机动车行经无信号灯人行横道,遇行人通过时未停车避让的,处500元罚款。法规出台之初,许多司机在收到罚单时才恍然大悟,昔日的驾驶习惯,如今已是明令禁止的违法行为。一位交警坦言:“罚款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让‘停车让行’成为一种肌肉记忆。”
该条例在此后历经多次修正,对不礼让斑马线的行为明确了罚则。2019年修订后实施的条例更是强化了让行规则,对行经无信号灯控制的人行横道未减速或未停车避让行人的机动车,处罚标准是罚款500元并记3分。执法层面,也从最初的视频抓拍,到如今采用“无人机+电子警察”等多种手段进行常态化查处,确保了法规的威慑力。正是这种明确法律责任、严格执法落实、持续文明引导相结合的模式,共同塑造了今天深圳斑马线前机动车主动礼让的风景线。
如今,制度的红利开始显现。从事网约车工作的王师傅,见证了这一转变:“前年我因没礼让被罚500块,心疼了一个月。现在看到斑马线,脚比脑子快,下意识就是踩刹车。”
评论区“接力”:聚光灯下的城市文明
“真相名声大赵”的镜头捕捉到的,是深圳文明最广为人知的一面。而真正让这场讨论走向沸腾的,是评论区里成百上千条鲜活的“补充发言”。“深圳的厕所,是真干净啊!”网友“于林”的这条评论,以近2000个点赞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话题维度。关于“深圳公厕”的讨论盖起了高楼。“有的公厕外观设计得像咖啡店一样,很时尚!”“关键是所有的公共卫生间都有厕纸!”……一位网友更直言:“出了深圳特不习惯。”
![]()
除了对公厕的夸赞,被照亮的“里子”远不止于此。想锻炼了?家楼下的室外智能健身房已经就位,半夜自习还有24小时图书馆“收留”。想歇脚?遍布全城的“暖蜂驿站”,微波炉、共享药箱一应俱全,它们是为新就业群体打造的千余个“城市驿站”。想散步了?“山海连城”让你在城市中遇见森林,在公园里遇见城市……这些被网友们如数家珍的“深圳家底”,让评论区秒变“深圳夸夸群”。
![]()
“深圳文明,是市民与城市之间的一种‘隐性契约’”
“从制度强制到习惯养成,再到社会情绪沉淀,深圳这条文明养成之路走得又稳又快。”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耿旭向记者分析,“深圳的城市文明,可以看作市民与城市之间的一种‘隐性契约’,更是城市治理策略与市场行为模式相结合的结果。”耿旭表示,“城市通过提供一流的公共设施和服务,向市民传递了尊重和投入的信号。对于一个流动人口密集的城市而言,这种‘可见的获得感’是建立归属感最直接的方式。因此,市民遵守规则,既是对这种投入的积极回应,也是为了维护自身所享有的高品质公共环境,从而形成了一种文明的良性循环。”
博主回应:希望将“深圳式文明”带向全国
11月14日,记者联系到了已回到北京的博主“真相名声大赵”。谈及这条“意外走红”的视频,他表示既意外又感动:“阅读评论区上万条留言,我感受最深的是,深圳是全国最包容的城市;而深圳人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自豪,同样令人动容。”
对于网友补充的公厕革命、24小时图书馆、暖蜂驿站等细节,他“感同身受,完全赞同”。在他看来,深圳能达到今天的社会行为文明程度,背后是“治理”与“居民自我素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博主特别强调,深圳文明的意义远超一城一地。“我希望整个中国都学习深圳,大幅提高社会行为文明程度,从而吸引全球精英和资金,共同建设更美好的中国。”
采访最后,他透露了自己的“小目标”:“我要坚持把深圳人的这些文明行为,在我走遍全中国时践行下去,给其他地方做个榜样。比如开车礼让行人,虽然有些地方还不是主流,但我会坚持学习深圳,文明的种子,总得有人先种下。”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潘莹瑜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刘有志
视频:黄诗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