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 年 1 月,在偃师商城东北角附近,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和偃师县文管会为配合工程建设进行文物钻探。考古人员发现数座古墓,其中一座标号为 M2 的唐墓较为特殊。
![]()
这座墓的墓室和墓道分别打破了一座汉墓的前室和墓室。墓内被盗严重,仅余一个瓦罐的盖子作为随葬品。由于早期被盗,封门遭到破坏。不过,在封门处发现了一方墓志。
墓志显示,墓主叫严仁,是余杭郡人,活动时间大约在天授元年至天宝元年之间。墓志末尾署款为 “前邓州内乡县令吴郡张万顷撰、吴郡张旭书”,这一点格外引人关注。
![]()
《严仁墓志》有张旭落款。撰文者张万顷是盛唐诗人,其作品被收录于《全唐诗》。书写墓志的张旭在书法史上地位显著,被称作 “草圣”。这表明,由唐代大书家张旭亲笔书丹的楷书墓志《严仁墓志》,在 1200 多年后出土,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严仁墓志》全称为《唐故绛州龙门县尉严府君墓志铭》。其首要价值是书法价值。由于唐代大书家张旭的真迹在世上留存极少,这份在地下埋藏 1200 多年后出土的墓志,非常珍贵。
![]()
张旭名气很大,可真迹非常少见。在此之前,张旭名气虽大,流传在世的作品却只有几件。这些作品虽有名,却都有不足。
![]()
张旭最有名的书法作品为墨迹本草书《古诗四帖》。关于此书法的作者,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原作没有署名,明代董其昌依据作品风格,推测是张旭所写,之后这件作品才被归到张旭名下,而董其昌并无直接证据。
![]()
关于《古诗四帖》,最新考证显示其作者很可能是五代草书名家释彦修。对比释彦修的草书与《古诗四帖》,能发现二者在写法上存在相似之处。
张旭有草书刻本《肚痛帖》传世,不过该刻本残缺不全。从文字内容判断,《肚痛帖》是张旭手札,但内容未完整呈现,并非全文,只是残卷。
![]()
张旭草书有名,楷书成就也高,《郎官石柱记》常被人提及。在《严仁墓志》出土前,《郎官石柱记》是张旭唯一的楷书作品。可惜《郎官石柱记》原石已不存,如今我们看到的是明代王世贞旧藏的 “宋拓孤本”。
![]()
《郎官石柱记》在宋代就有刻本流传,我们现在看到的拓本,可能并非原拓,而是后世刻本。
《严仁墓志》是考古出土的真品,是大唐张旭最可靠的真迹。《严仁墓志》出现后,存在争议的《古诗四帖》、残缺的《肚痛帖》以及并非原石且疑似刻本的《郎官石柱记》拓本,都比不上它。
两相比较,《严仁墓志》更具价值。
![]()
唐朝时楷书发展至鼎盛,同时期的草书在书法史上也地位显著。当时,张旭、怀素是草书大家,孙过庭、贺知章、高闲也凭借草书在书法史上留名。
若单论楷书,张旭的水平如何?张旭楷书源自二王正统流派,也带有初唐虞世南等人的书法特点,风格呈现出散淡、闲雅、雍容的特点 。
![]()
出土的《严仁墓志》书法风格与《郎官石柱记》相似。《郎官石柱记》写于唐开元二十九年(741 年) ,《严仁墓志》写于唐天宝元年(742 年) ,二者时间仅隔一年,书法风格有延续性。
《严仁墓志》的楷书,特点是严谨精准、典雅稳健、结体舒展 ,与初唐四大楷书家相比并不差。
![]()
张旭草书饱含激情,楷书严守规矩。激情与温和、感性与理性、冲动与平和,这些看似矛盾的特质,却在他身上和谐共存。对比他的草书与楷书,人们不禁疑惑:哪一种风格展现的才是真实的张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