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这个问题不能一边倒的看,我国书法历史上的体系繁复,门派众多。品鉴的人角度各异,有很多人推崇二王,也有很多人叩拜二爨,还有人顶礼杨维桢。我们不能认定某人所赞的某一个面就是书法权杖。
当今书法混沌,大多原因由于一些社会上所谓的名人和一些混社会有钱人操作的。某些人写几个字就定义为丑书。
总的来说与我们的审美能力和倾向有关。大学时学隶总看《张迁碑》不入眼,人过40再读帖毫不犹豫选“张迁”,只因为我的审美能力到现在才读懂它。建议大伙不要随便开口将别人的作品判定为丑书,不然这世上将遍地都是写字匠,无人再做书法家了。
看到争论永远没有结果。反倒是看出:该糊涂的人他不糊涂,该清楚的人他不清楚。我认为该糊涂的人你那么清楚干啥?该清楚的人你那么糊涂干啥?请出古代宋大人送你们一幅书法作品《难得糊涂》!
首先美是多维度的,审美不会有一个确定的方向。再者一个人理解美是随时间和阅历有不同的。最后有些美有些人终其一生是理解不了的,这跟科学界一样,爱因斯坦的理论说是伟大,又有几人能理解透呢?当然,不是说所有理解不了的都是美的,提高自身的眼力,才有辨别的水平。
因为一些人看出了这里面的门道,他们需要这样的生态生存。文无第一,这种环境有利于那些善于蛊惑,人脉较广的人,凭权势及话语权从中获利。一旦钉铆分明,他们就失去了腾挪的余地了。
首先必须明确一个问题,书法的美感到底是什么?所说的书法,个人觉得应当指的是毛笔写出来的作品,那么毛笔字的美感来源于:
1、笔法(点画);2,结体(间架结构);3,章法(意境);
这是书法最核心的三个要素。也是书法能够具有美感的原因。
而对于毛笔书法来说,这三个要素对美感的作用中,点画的要素占到50%左右、结体占到30%,而章法占20%。
我们先从点画和笔法开始说起。先说结论:市面上大多数丑书,甚至是很多看上去非常整齐具有整体美感的所谓“好书法”,其基本的点画都是不过关的。
把兰亭序放大,对每一个字的每一个笔画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他的任何一笔都极具美感,这种美感来自于书法根源中拟物化的艺术再创作,以及数十年功力的体现。如果你尝试过一笔一画临摹,你就会发现有些点画,想要达到他写出来的那种效果,需要对毛笔极其精准的运用。
而丑书是什么样的呢?我感觉不到任何美感,包括他撇出去的那种粗糙感、如同坑坑洼洼的破树枝一般。王羲之的一个“九”字,包含诸多丰富的笔法,是对提、按、绞、转等等用笔方法的完美运用,需要数十年持续不断练习才能举重若轻、信笔游龙;而上文的丑书,根本不需要长时间练习。这种写法,明显是刻意缓用笔,然后在末尾故意抖动手腕以营造“枯木”感而写出来的。普通人只要知道他是怎么写的,稍加练习一个下午就能写出来他这种类似的作品出来。
这还只是一个字而已,只是笔法这一个角度而已。而且,书法美学还要求写者做到“不重样”。点画和结体的丰富性,是书法具有美感的重要因素。每一笔既要有美感,又要具有变化。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认为是天下第一行书,人们对中间二十多个“之”字的写法无一相同而津津乐道,就是这个原因。
为什么古人写毛笔字写了两千年,书法家就出来屈指可数的那数十人,因为太花费功夫、太难以在每个环节都达到对技法和意境的良好体现了。
而市面上的丑书作者,有几个是真正花费了大功夫在学习研究、努力提升自己技法,可能没写多少年就敢自己开始创作,写出来的作品张牙舞爪,只注重狂放的笔锋和奇异的造型,连基本的点画都没练好。
那不叫书法,那就是在“画”字!表面上看,这也算是丑书一类,造型也不工整,有些行还写得歪歪扭扭,粗的粗细的细;但是仔细看他的点画,尤其是画圈这几处转折,能够感觉到作者的功力,完全符合“百钧之弩”那种姿态美。如果学过毛笔字,临摹一下就知道,想要自然而然写出这种效果有多难了。
觉得不好看,有可能真的就是不好看。不过,只要多欣赏名家名作,分析它的点画、结构和章法方面的美感,自然就能分辨什么样的是佳作,什么样的仅仅是唬人的丑书。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