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尼采
"成为你自己"(《快乐的科学》第270节)
2. 庄子
"宁生而曳尾于涂中"(《庄子·秋水》)
3. 克尔凯郭尔
"冒险引起焦虑,不冒险失去自己"(《致死的疾病》第二部第2章)
4. 海德格尔
"人是必须承受其存在的在者"(《存在与时间》第9节)
5. 王阳明
"个个人心有仲尼"(《王文成公全书·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6. 苏格拉底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柏拉图《申辩篇》38a)
7. 萨特
"人是人的未来"(《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8. 第欧根尼
"我仰视星辰时,双脚却陷在泥里"(据拉尔修《名哲言行录》卷六第35节)
9. 佛陀
"以自己为灯明"(《大般涅槃经》)
10. 黑格尔
"精神的生活不是害怕死亡而幸免于蹂躏的生活"(《精神现象学》序言)
11. 德勒兹
"将语言本身引向它的极限,引向它的外部或它的尽头"(《批评与临床》序)
12. 孔子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这句话的哲学内涵:
尼采的"成为你自己"构成核心命题,庄子"曳尾涂中"提供存在方式,克尔凯郭尔指明冒险的必要性。海德格尔的"承受存在"与王阳明"心有仲尼"共同指向内在性根源。
说出的必要性:
苏格拉底的"审视人生"是说出这句话的认识论基础,萨特的"人是人的未来"赋予其时间维度。第欧根尼的"双脚陷泥"保持现实张力,佛陀"以己为灯"确立本体论依据。
真实性的实现路径:
黑格尔的"不怕死亡的精神生活"提供勇气来源,德勒兹的"语言极限"指明表达方式,孔子"默而识之"平衡内化与外显的关系。
东西方互补结构:
西方传统(尼采/克尔凯郭尔/萨特)强调动态生成,东方传统(庄子/王阳明/佛陀)注重本然呈现。从苏格拉底的理性审视到孔子的默识心通,共同构成真实性的一体两面。
这句话的哲学重量:
十二段引文形成完整论证链条:从本体论(海德格尔)到伦理学(尼采),从认识论(苏格拉底)到实践论(王阳明),最终指向个体存在的彻底觉醒。所有引用共同证明:真实活着的前提是同时直面存在的崇高与局限,在自我确认与自我超越的辩证运动中完成主体性的建构。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