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望江建筑笔记
一方博物,满馆藏书
从白药厂的工业崛起,到华西坝的中西合璧,再到四川大学校园的书香氤氲,深深根植于武侯这片沃土的百年建筑,犹如展示时空长河的立体史册,承载着武侯区深厚的文化底蕴,点缀着世界文化名城——成都的历史画卷。
青砖黛瓦间,岁月已成诗。《武侯掠影·百年建筑》邀您走进武侯,探寻楼台承载的城市记忆,感受百年殿堂的风华脉动。
四川大学博物馆
从九眼桥沿着望江路走,在离望江楼公园不远处,可以看到位于锦江河畔的四川大学望江校区东校门,而在东校门西北侧,就是四川大学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是中国西南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也是全国重要的综合性高校博物馆之一,由原四川大学博物馆和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整合而成。
![]()
四川大学博物馆(图源:四川大学博物馆官网)
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历史悠久,源于1914年筹办、1932年建成的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是中国近代最早成立的博物馆之一,包括考古、医牙、自然历史3个分馆,最初,考古分馆设于华西协合大学(今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图书馆内,医牙分馆设于华西协合大学医牙学院大楼内,而自然历史分馆则设于华西协合大学嘉德堂。20世纪40年代,不仅本地人常来该博物馆参观,据被誉为“四川考古学之父”的郑德坤在《五年来之华西大学博物馆》中描述,“来自外省及国外之人士,达官要员,国际名士,友邦空军,来此一游者颇多”,博物馆也被誉为成都当时的重要名胜之一。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自然历史分馆划归四川大学成为动物馆,与创建于1935年的四川大学植物馆合并为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仍位于嘉德堂。
同年,四川大学历史博物馆成立,馆址位于望江校区文史楼,原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大部分藏品拨归其管理,至20世纪50年代末,其馆藏已超过3万件。20世纪60年代中期,四川大学历史博物馆划归学校历史系代管,并更名为四川大学历史系博物馆。1984年,四川大学历史系博物馆重新划归四川大学管理,并更名为四川大学博物馆。1992年,四川大学博物馆从望江校区文史楼迁至荷花池畔老图书馆楼(今四川大学校史展览馆)。
![]()
四川大学历史博物馆外景(四川大学博物馆图片档案)
之后,随着时代的需要以及藏品与日俱增,四川大学开始为博物馆筹建新的建筑。2005年,位于锦江河畔、与望江楼公园为邻的新博物馆落成,总建筑面积达14000平方米,其中展区面积近8000平方米,四川大学博物馆和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分别从望江校区老图书馆楼和华西校区嘉德堂搬迁至此。新馆在吸纳原馆展示风格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充分运用现代声、光、电等多种辅助手法营造气氛,开辟出考古学陈列、石刻艺术陈列、民俗学陈列、民族学陈列、古代瓷器艺术、古代服饰艺术、书画艺术等7个特色馆(厅)。
2018年6月13日,成都市政府与四川大学签订市校合作协议,决定共建新型人文自然博物馆,在原四川大学博物馆、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基础上,建设集展陈、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博物馆群落,塑造成都市文化新地标。
2023年7月23日,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开馆。博物馆现有历史人文类文物8万余件,包含石刻、书画、陶瓷、青铜器、古钱币、古印、刺绣、漆器、拓片等几十个门类。其中,尤以书画、陶瓷、美术雕刻以及民族民俗文物等方面的收藏最有特色,称誉国内外文博界。动植物标本馆藏量居国内高校前茅。现有植物标本84余万份,其中含植物模式标本1000余份,还有通过国际交换保存的美、英、日、法等20多个国家的标本。现有动物标本14万余号,标本收藏类群较齐全,物种丰富,包括野外灭绝的华南虎、中华鲟、白鲟、白鱀豚等,也有交换获得的珍贵的国外动物标本,如鸭嘴兽(澳洲)、针鼹(澳洲)、黑猩猩(非洲)等。现有特色历史旧档5万余件(册),记录了自建馆以来,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动物学、植物学等多学科的代代前辈学者,以现代科学的研究视野,探索、发现、入藏、研究祖国西南天地的历史、古物、文化艺术、民族风貌、山川地理的完整历程。
![]()
四川大学博物馆展厅(图源:四川大学博物馆官网)
2024年5月,四川大学博物馆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文理图书馆
从东校门进入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大学博物馆正前方不远处就是文理图书馆。文理图书馆是学校四大图书馆之一,与工学图书馆、医学图书馆、江安图书馆共同组成我国西南地区历史最为悠久、文献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
![]()
四川大学文理图书馆(图源:四川大学图书馆官网)
文理图书馆为上下三层砖混结构,馆舍面积16000平方米。外墙颜色以乳白色与灰色为主,大门口图书馆牌匾的墨绿底色与墙上四川大学图书馆标识的暗红色对整体色调起到点缀效果,简约大气。馆内藏书丰富,主要以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为主,兼有部分工程技术类文献资料。其中,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文字学、汉语史、经济学、宗教学、四川地方文献、南亚研究、数学、生物学等学科领域的文献具有收藏优势。馆内还珍藏有30万余册线装古籍,包括宋、元刻本及唐代以来的各种稿本。
文理图书馆建成于1986年,但其历史渊源远不止于此,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四川按察使刘德芳创办的锦江书院藏书室、清光绪元年(1875年)四川学政张之洞创办的尊经书院尊经阁和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藏书楼都是今四川大学文理图书馆的肇端。
![]()
四川大学图书馆历史沿革(图源:四川大学图书馆官网)
1704年,四川按察使刘德芳在文翁石室原址(今成都市文庙前街)奉旨创办锦江书院,聘请了众多名流学者任教,学生也是全省范围内挑选出来的青年才俊,课业以八股文为主,主要培养科举人才,书院在成立之时就设有藏书室。
![]()
锦江书院藏书室(图源:四川大学图书馆官网)
1873年,著名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出任四川学政,他一生注重开办实业和创办新学,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上任后,他调查研究四川教育现状,着力纠正四川科考弊政。在考察锦江书院后,他说:“(锦江书院)或空谈讲学,或溺志词章,即皆无裨实用。其下者专摹帖括,注意膏奖,志趣卑陋,安望有所成就?”指出锦江书院的致命弱点是空说奢谈只重功名。于是在1874年,张之洞的亲自筹划、倡导开办新学的尊经书院在成都南门石犀寺附近(今成都市文庙前街)开始修建,并于次年春基本落成,书院设有尊经阁。为了使初学者面对尊经阁浩如烟海的典籍,能够迅速地得其“要领”而不至于“劳而无功”,张之洞著《书目答问》,为学生开具应读书目。
![]()
尊经书院尊经阁(图源:四川大学图书馆官网)
1894年甲午战争后,洋务派逐步转向开办新式学堂,以“兴学育才”。1896年,由洋务派著名人士,四川总督鹿传霖创办的中国西部近代第一所以“学习西文、西艺”为标志的高等学校——四川中西学堂在成都铁板桥三圣祠街(今成都市商业场对面三圣祠街)应运而生,学堂设有藏书楼。当时要求在堂学生文理兼备,既要懂英、法等外语,又要熟天文、舆地、格致、测算,因此,藏书楼中的丰富藏书对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
![]()
四川中西学堂藏书楼(图源:四川大学图书馆官网)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锦江书院、尊经书院与四川中西等学堂合并为四川通省大学堂,后改名为“四川省城高等学堂”(今四川大学前身),三所学校的藏书随之合并。之后的近百年时间里,四川省城高等学堂经历了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国立四川大学、原四川大学、四川联合大学(1994年由原四川大学与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而成,1998年更名为“四川大学”)等时期,藏书室(图书馆)也随着学校的合并变迁,不断充实。
2000年,原四川大学与原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四川大学,原四川大学图书馆被称为“文理图书馆”,原成都科技大学的图书馆被称为“工学图书馆”,原华西医科大学的图书馆被称为“医学图书馆”,与2002年建成的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江安图书馆共同组成四川大学图书馆。
(本文参考党跃武主编《风鸣锵锵 四川大学游览笔记》、四川大学博物馆官网、四川大学图书馆官网)
来源:方志武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