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由成都市教育局指导,成都市教师共享中心、成都院士联合会主办,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东马棚校区)承办的“院士专家科普进校园”活动成功举办。欧洲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讲席教授徐泽水作为科学总顾问,分享自身求学、科研经历,与全校师生围绕“中学生应主动学习AI工具逻辑还是先筑牢传统知识基础”这一前沿议题展开深度对话。
活动现场
徐泽水院士以生动的技术演进图示切入,系统解析生成式AI的发展历程。他从三次技术浪潮讲起,阐释机器学习理论、神经网络算法到深度学习技术的突破,并重点介绍Transformer架构如何解决长序列数据处理难题,成为ChatGPT、Qwen等产品的核心支撑。在介绍AI应用时,徐院士通过德勤公司案例警示“模型幻觉”风险,并展示同一提示词多次运行的差异结果,强调人类监督的必要性。
8名八年级辩手围绕AI教育路径展开激烈交锋。正方主张“工具逻辑优先”,认为掌握AI核心思维可反哺传统学习;反方强调扎实的学科基础是抵御AI“知识空心化”的关键。现场评委老师在点评中充分肯定了辩手的思辨能力和综合素养。徐泽水院士在终极点评中提出,AI时代的学习需要双轨并行:既要主动理解AI工具逻辑,成为积极的审视者;更要筑牢传统知识基础,培养批判性思维。他强调,只有将扎实的基础知识与AI工具应用能力相结合,才能在AI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党委书记易永伦在总结中感谢徐泽水院士的莅临指导,并以徐院士的奋斗历程激励学生,强调“梦想、坚持、勤奋、努力”的力量。她以辩论过程为例,指出“预置与生成”的辩证关系,恰如传统知识积淀与AI工具运用的内在关联。她鼓励学生,不仅要扎实积累知识,更要像优秀的辩手一样,将知识内化并灵活调用、智慧生成,从而在筑牢根基的基础上善用AI工具,激发创新活力,追求卓越人生。
本次活动也是成都树德中学第十九届科技活动月的启幕活动。活动突破传统单向科普形式,以“院士微科普+学生辩论赛+终极点评”的创新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成式AI与教育的关系,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科技伦理与社会责任的意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