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丰田公布三季度净利润430亿元时,这个数字相当于5.5个比亚迪的利润总和。更惊人的是,中国八大盈利车企三季度总利润203亿元,还不及丰田一半。这背后藏着个残酷现实:丰田62%的利润来自海外,而比亚迪海外销量占比不足15%。全球汽车市场的利润版图上,中国车企仍在用"本土内卷"对抗"全球收割"。
![]()
丰田的全球化密码藏在泰国曼谷的街头。这里每卖出10辆皮卡,就有7辆是丰田Hilux,这款柴油发动机的"赚钱机器"为丰田带来年均40亿利润。而在同一个市场,比亚迪ATTO3仅占3%份额。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销量上——丰田在泰国本土化率高达90%,从钢板冲压到座椅缝制全流程落地,而中国车企的海外工厂多数还在CKD(全散件组装)阶段挣扎。
奇瑞在俄罗斯的遭遇暴露了供应链短板。其莫斯科工厂因欧盟制裁导致ESP芯片断供,被迫以机械手刹替代电子驻车,产品竞争力直线下滑。长城巴西工厂则陷入文化适配困境,当地消费者抱怨"方向盘在错误的一边",右舵改左舵的工程变更耗资超2亿雷亚尔。反观丰田,其TNGA架构下零部件通用率达80%,马来西亚工厂生产的卡罗拉能直接换标为土耳其市场的Corolla。
![]()
欧洲市场给中国车企上了更残酷的一课。比亚迪海豹在Euro NCAP碰撞测试中仅获四星,德国媒体直言"与大众ID.7的安全差距值8000欧元溢价"。这恰好解释了为何丰田RAV4在欧洲能卖到3.5万欧元,而同级中国车型普遍定价低5000欧仍难打开市场。品牌认知的鸿沟不是靠配置表能填平的,大众集团前CEO迪斯曾断言:"欧洲人愿意为百年品牌的Logo多付15%。"
宁德时代德国工厂的困境折射出产业链出海之痛。尽管其图林根州工厂已投产,但每度电成本比中国高18%,导致给宝马的电池报价失去竞争力。这与丰田旗下电装、爱信精机的全球化布局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在墨西哥的变速箱工厂人力成本仅美国的1/3,却供应整个北美市场。中国车企要复制这种"成本洼地+利润高地"的组合,至少还需五年供应链布局。
![]()
价格战的内伤正在侵蚀出海潜力。比亚迪三季度净利润下滑32.6%,主因国内多款车型降价3-5万元。这种"以价换量"策略严重拖累研发投入,其127天供应商付款周期虽优于长城,但距丰田的15天库存周转仍有代际差距。更严峻的是,奔驰宝马主力车型跌破30万元后,中国品牌高端化路径被彻底封堵,极氪009在德国被迫定价比国内低8%仍无人问津。
转机或许藏在比亚迪的海外数据里。其前三季度海外销量同比激增132%至70.2万辆,泰国工厂即将投产的Seagull车型定位3.5万美金区间,直接对标丰田Yaris Cross。长安在东南亚推出的"换电五分钟"模式,巧妙避开充电桩基建不足的短板。上汽MG4在欧洲月销破万证明:当产品力与本地化形成合力,中国车企也能撕开丰田的防线。
这场全球化竞赛的本质是盈利模式之争。丰田用混动技术+全球供应链构建的护城河,正遭遇中国车企新能源+智能化的降维打击。但正如比亚迪高管预言的"未来存活车企不足20家",没有海外利润支撑的企业注定倒在黎明前。当丰田用15天库存周转收割现金流时,中国车企需要思考:是要继续在国内卷价格,还是去海外赚丰田的钱?答案或许藏在泰国街头那些尚未被Hilux占领的车道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