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文章观点仅供参考,所涉及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为提高文章流畅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编译,读者请自行辩解!如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
生育市场十年冰火
曾几何时,医院产科走廊挤满加床,产妇建卡要托关系的场景随处可见。
上海医生段涛还记得,2016年二孩政策放开那阵,一年光他手里就接生了3.4万个宝宝,手术室连轴转,走廊都躺满待产妇。
而如今,上海资深产科医生常对着空荡的产房叹气:“十年前夜班连做8台剖腹产,现在整晚守着可能连一台手术都等不到。”
从一线城市到小县城,产科“空床闲置”成了常态,甚至科室悄悄裁撤——广东信宜市一家中医院2025年5月起,干脆全面停止了产科住院分娩服务。
![]()
产科冷清见证生育变迁
二十年前的产科是医院最“热闹”的科室,山西某医院春节几天就诞生94个宝宝,手术室连轴转,医生护士忙得脚不沾地。
可如今,四川旺苍县活产婴儿数从2021年的一千六百多个跌到2025年上半年的五百出头,三家医院产科不得不整合为一;
某三甲医院产科去年一整年才接生300多名新生儿,病房空置率超过70%,曾经挤满产妇的走廊,现在空荡荡的能听见回声。
![]()
生育意愿难三座大山压
从“一床难求”到“空床闲置”,产科的变迁,正是生育率下滑最直观的写照。
可这背后,是年轻人被“生不起、养不起、不敢生”三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
上海养育一个孩子到17岁平均近百万,太原周姐的孩子奶粉过敏,每月光特殊奶粉就三千多;
![]()
生娃后换房成刚需,房贷压力又压上来。
托育更难,公办托育班名额要靠抢,私立园一个月五千起,双职工家庭要么辞职带娃,要么把老家老人接来挤在出租屋,没人愿意过这种日子。
职场上更现实,已婚未育女性求职时,HR眼神都变了;
产假休完回来,工位早被新人占了;
妈妈们为接送孩子减少工作时间,一年收入少6万多,谁还敢生?
![]()
低生育率引发连锁反应
生育率这张“多米诺骨牌”一旦推倒,首当其冲的就是教育。
上海浦东新区某民办幼儿园6个班级平均每班不足5人,最小班级仅3人,园长背着债务硬撑;某公办小学22名学生配23名老师,空荡荡的教室里老师比孩子还多。
儿童用品行业也跟着遇冷,母婴店老板守着冷清的店铺直叹气,玩具服装销量跌了一大截。
医院里产科病房改成肿瘤病房,儿科医生转行去了内科,基层医护人员接生急救的本事都快忘光了,整个社会的节奏都慢了下来,透着一股说不出的寒意。
![]()
生育补贴能唤醒生育意愿吗
国家和地方不是没动作,江苏完善生育保险,还扶持普惠托育班;辽宁专门开会商量这事儿;杭州有家厂子更直接,生娃给20万奖金。
可年轻人买账的不多,就像韩国砸了那么多钱,生育率照样卡在0.75;瑞典靠着低房价和免费托育,生育率才到1.7。
![]()
光给钱不够,那些看不见的账单更吓人:房价那么高,托育还是难,职场上一看你结婚没生娃就皱眉头。
企业福利也得跟上,光给奖金没用,还得有弹性打卡、在家办公这些真东西,不然谁敢生?
![]()
年轻人不生背后的无奈反思
博主街头采访里,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被问“生不生”,十个有八个摇头。
“养自己都费劲,哪敢要孩子?”
“房贷车贷压着,奶粉尿不湿都是钱,生下来跟着遭罪?”
“生了谁带?我和对象都要上班,总不能让老家父母辞职来挤出租屋吧?”
网上吵翻了,有人骂“自私”,说不想承担家庭责任;也有人叹气“不是不想生,是生不起”,孩子没落地就得算教育、住房的账,父母累垮了,孩子也未必养好。
说到底,低生育率不是年轻人“作”,是经济压力、托育难、职场歧视这些“隐形大山”下,谁也不敢轻易赌上一辈子。
![]()
新生哭声嘹亮需社会共担
要让产房重新热闹起来,光靠喊口号没用。
房价得降下来,托育得方便,职场上别一看女的结婚没生娃就另眼相看。
当生育不再是一个家庭的“孤军奋战”,而是整个社会一起搭把手的事,大家才敢生。
得有实实在在的好处,让想生的人敢生,生了的人能安心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