旮旯、瓷实、拔闯、齁甜、耐人、有面儿、倍儿棒……
这些自带喜感的方言一出,就知道是天津地界儿。
都说天津人都会说相声,说话自带包袱和贯口,而最能扛起这面大旗的,当数备受网友喜爱的天津掰掰。
![]()
天津掰掰温暖“出圈”
“快点儿的,一会儿那手再坚持不住!”“多凉啊,听话!”“兄弟,给我个面儿。”“这是掰掰给你台阶啊!”
![]()
图片转载自“平安和平”微信公众号
曾全网刷屏的一场救援,变成网友围观的一场“相声”。“Listen to Baibai”,成了这座城市最暖的梗。天津民警开口,不是冰冷说教,是“掰掰”在跟“孩子”商量。这声 “掰掰”,是天津人刻在骨子里的亲近感与担当。
就像被脱口秀演员周奇墨引用后,火出圈的场景一样。当民警蹲下身,用家乡话劝导时,权威的执法者,变成了隔壁长辈。正如网友所言:“别的地方讲道理,天津掰掰给台阶,这才是真懂人心。”
天津的温暖就在这儿。掰掰不说大话,净说实在话。不说重话,净在理儿上。
有了!这拨儿“大螃开”有了!
天还未破晓,蔡家堡渔村的刘翠波已驾船破开渤海晨雾,渔网撒向海面。起网时,肥硕的梭子蟹“粘”在上面,蟹壳泛光、蟹黄隐现,几只摔在甲板上,溅起的水珠都裹着鲜气。
![]()
作为讨海人后代,刘翠波让这份“鲜”有了新的延续。他身兼护海志愿者与文旅带头人,改造渔船为休闲游船,让游客亲身感受 “撒网、赏景、品鲜、听号子”的渔家乐趣,成功将“靠海吃海”的老传统,转型为“养海兴海”的新路径。
这份鲜味也深深扎根在天津市井里。“借钱吃海货,不算不会过”,这句俗语道尽了天津人对海味的偏爱。开海必须“嗑螃开”,清蒸最能留住本味。掰开滚烫的蟹壳吮一口蟹黄,那极致的鲜味总能让人直呼过瘾。
这一拨拨儿“大螃开”,连接着码头生计与百姓烟火,既承载着渔家文化,更彰显出一方饮食风情,稳稳地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肌理之中。
咱天津人最“顶戗”
和平区新兴街道朝阳里社区活动室内,“朝阳之声合唱团”正在排练《慈善志愿团队之歌》,歌声飘出街巷。
志愿者裘孝英的手机突然响起,她接起后眉头微蹙又舒展,匆匆和伙伴道别离去。这是社区常态,谁家有难处,一个电话她准到。身为天津市优秀志愿者、“天津好人”,裘孝英的生活与志愿服务紧密相连,日复一日地践行着“有事您说话”的承诺。
![]()
社区志愿服务展馆的黑白老照片,见证了这里作为全国首个社区志愿者组织的发祥地。多年来,邻里有困难,志愿者们总会主动搭手,这便是天津人的“顶戗”——不缺位、不推诿,用实在善意扛起邻里守望的温暖。
这份默默守护,是天津人的热心肠,更是城市最“顶戗”的志愿底色。
一声“倍儿哏儿”学不腻
海河岸边,竹板“噼啪”脆响,天津市道德模范马芳菲的快板耍得行云流水,围观人群里不时有人发出会心一笑。
![]()
表演刚落幕,几个外地游客举着手机围上来。“大爷,您这也太gēn了!能教我们说句地道天津话不?”穿汉服的姑娘笑着问道,把“哏儿”念得略显生硬。
马芳菲乐了:“得念‘倍儿哏儿’!‘倍儿’要带劲儿,‘哏儿’得卷舌尖,儿化音可不能少,不然就没那股天津味儿啦!”他拿起竹板“啪”地一敲,边说边比画,游客们跟着学念“倍儿哏儿”,虽仍有些生涩,却越学越起劲儿。
这声“倍儿哏儿”,是外地游客学不腻的天津腔调,也成了四海宾客与天津最热闹的文化互动。
在天津逛
脚下是有故事的路
耳边是倍儿哏儿的话
走累了跟路边的大爷唠两句
比喝碗热浆子还舒坦
City walk配City talk
你品,你细品
这才有地道天津味儿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