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世林
从20多岁在部队与笔墨结缘,到如今鬓角染霜,仍笔耕不辍,撰文写稿这事儿,我一干就是40多年。新闻通讯的时效性、杂谈评论的思辨性、诗歌散文的抒情性,各类题材在反复打磨中早已从“陌生课题”变成“家常便饭”。这段与文字相伴的岁月,最深刻的滋味莫过于“苦”与“乐”的交织共生——那些挖空心思的深夜、反复修改的稿件是“苦”的注脚,而硕果累累的收获、价值绽放的喜悦,则是“乐”最鲜活的模样。
撰文写稿的“苦”,是藏在字里行间的较真与煎熬。为了一篇新闻稿的事实准确,常常要翻遍档案、奔赴现场反复核对细节,生怕一个数据偏差、一句表述模糊;为了评论的观点鲜明,总在书桌前久坐至深夜,对着空白文档梳理逻辑,有时思路卡壳,连窗外的月光都显得格外“沉默”;为了散文的意境贴切,更是要在遣词造句上反复斟酌,一句话改三五遍是常事,偶尔推翻重写,指尖的疲惫连热茶都难以消解。这种苦,是费眼费神的身体消耗,也是绞尽脑汁的精神考验,却从未让我停下笔——因为每一次“苦”的深耕,都在为“乐”的收获埋下伏笔。
这份“乐”,是知识与能力的双重丰盈。写稿从不是“闭门造车”,为了把内容写深写透,查资料、找文件、翻书本成了日常。写铁路建设报道,便要弄懂轨道铺设的技术细节;写文化散文,就得走进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写政策评论,还要琢磨民生需求的落脚点。原本陌生的领域,在一次次走访与学习中变得清晰,那些不经意间积累的知识,像一把把钥匙打开认知新窗口,而文字表达、逻辑梳理、沟通协调的能力,也在一篇篇稿件的打磨中愈加成熟。
这份“乐”,更是硕果满枝的荣耀与认可。40余年笔耕不辍,幸运的是收获了诸多沉甸甸的肯定:曾四次因文章在国家层面获奖,受邀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颁奖仪式,相关报道还在中央电视总台播报过;凭借文字与镜头的积累,被聘为诗人、摄影家,两次在工作中荣立三等功,更获评“全国铁路百佳优秀新闻工作者”;当40多万字的个人文集《漫漫笔耕路》付梓出版,收到读者反馈“从文字里看到了时代的温度”时,当自己坚持写作的成绩突出,被媒体记者以“立足本职做文章,辛勤笔耕结硕果”为题进行采访时,并陆续在全国10多家媒体发表时,当我把撰写的太原铁路局安全消息、以及小言论在《人民日报》头版“今日谈”栏目刊发时,心中的暖意与自豪更是难以言表。这些荣誉与好评,不是终点,而是对“以笔为犁、深耕不辍”的最好鼓励,让我愈发坚信,文字的力量能跨越时空,留下真正有价值的印记。
更难忘的是,这份“乐”里还藏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联结。为了挖掘基层铁路人的故事,我曾在寒风中蹲守车站,听老站长讲几十年的坚守;为了记录乡村变迁,也曾踩着泥泞走进田间,和农民朋友聊收成与期盼。这些因稿件结缘的人,有的成了常联系的挚友,有的会在看到我的文章后发来一句“写得真接地气”,甚至在我40多万字的《漫漫笔耕路》出版后,不少老同事、老乡特意打来电话祝贺。这些细碎的温暖,让写稿的路上不再孤单,也让“乐”的滋味多了几分人情的温度。
回望40多年的笔墨生涯,我早已习惯了写稿的“苦”——习惯了深夜台灯下的专注,习惯了反复修改的耐心,也习惯了面对瓶颈时的坚持。但更庆幸的是,我始终能尝到写稿的“乐”:乐在知识的沉淀、能力的提升;乐在荣誉的肯定、读者的认可;乐在因文字收获的真挚情谊。这份“苦中乐”,像一杯陈酒,越品越醇,也成了我始终不愿放下笔的理由。往后的日子,只要还能写,我便会继续与文字同行,在“苦”中坚守初心,在“乐”中传递力量,让笔墨继续书写生活的精彩与时代的印记。
(作者系太原铁路运输法院原副院长、山西省法制建设促进会会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