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有句话说得很实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一个人能主动了解别人是一种聪明,但终究只有学会认清自己才是大智慧。
人活到了一定年纪,慢慢就会明白——
其实一个人真正的清醒,不是自己能指点多少江山,而是懂得及时收敛自己的手脚。
然后,真正做到不干涉别人的事、不纠缠过往、不过度消耗自己,记住这些道理就够用自己一辈子。
不干涉——别人的事,别伸手
人总会习惯觉得自己聪明,一旦看到别人做事不顺眼,忍不住就想插句话。
尤其是对亲近的人,更是忍不住就要教他做人,指点江山。
可结果呢,往往就是属于好心办坏事的傻事。
战国名将王翦带兵六十万准备伐楚,这可是倾国之兵。
他一路走,一路给秦王写信,信中的内容不是要粮就是要赏,还指名要哪块良田、哪处宅院。
连部下都看不下去了,觉得这大将军实在太贪了。
王翦却说:“大王生性多疑。我如今手握全国兵权,若不时时为自己讨要些蝇头小利,表现出胸无大志的样子,大王怎能安心?”
他的本意,不是多余精力和想法去干涉君王的猜疑,反而用一种“自污”来保全自己。
最终,他战胜了楚国,也做到了功成身退,成为少数得以善终的开国名将。
《道德经》中讲:“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人性当中,最忌讳的事情之一就是一个人爱去指手画脚,争这个,争那个。
其实吧,你越没兴趣与人争抢,反而越没人能挑战你的位置。
余生,不干涉别人的选择和命运,便是对他人最大的尊重,也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这份清醒,足以让身边的关系清爽,也能让自己安心活下去。
不纠缠——过去的事,随时放
很多人一旦遇到烂人烂事,第一反应就是争个对错,搞得好像伸张正义一样。
于是,为了非要讨个说法,结果把自己搭进去不说,还惹一身腥。
你要明白,那些小人和烂人,在你开始准备跟他们纠缠的时候,其实就上他们的当了。
北宋名相富弼年轻时,有次走在街上突然被人指着鼻子骂。
他佯装什么也没发生,继续走路,装作没听见。
跟他同行的人不服气:“那人如此无礼,为何不理论?”
富弼冷静地说:“这种人是非之人,你越理他,他越来劲。置之不理,他自觉无趣也就散了。”
后来,那人果然自讨没趣地走了。
富弼一生都在秉持“忍”字诀,什么事也不做过多纠缠,尤其是一些无中生有,毫无价值的麻烦,他更是懒得搭理。
以至于即便是在复杂的朝堂斗争中,他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古罗马戏剧家普劳图斯说:“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
的确,在这个世界上,你永远赢不了和一个傻瓜的争论。
因为他会把你拉到和他一样的水平,然后用所谓丰富的经验打败你。
但是,只要你选择不纠缠,甚至事后还能忘掉,释怀,他们立马没辙了。
不纠缠,不是懦弱,而是明白时间宝贵,珍惜自己的精力。
如此,把精力留给值得的人和事,这才是成年人的智慧。
不过度——自己的事,留余地
古语有云,凡事有度,过则为灾。
正所谓吃饭八分饱,待人八分好。
待人接物也好,跟自己相处也罢,都需要适度。
尤其是关于自己的事,往往留有余地,才能显得更为自在,正常。
这个道理都懂,但做起来总贪多。
苏轼有个朋友王巩,因自己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岭南,歌姬柔奴也毅然随行。
数年后北归,苏轼问柔歌:“岭南风土应是不好?”
柔奴淡然回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大为感动,写下那首著名的《定风波》。
柔奴没有因为苦难而怨天尤人,也没有因为陪伴而索求无度。
她在跟苏轼的相处当中,真正把握住了内心的尺度——不因境遇改变而失去自我。
孔子曰:“过犹不及。”
事情做过头和做不到位,效果是一样的。
就好像爱得太满,物极必反,用力过猛,事与愿违。
不过度,是在任何境遇下都给自己留一份从容。
这份清醒,让关系更长久,让生活更稳妥。
所以啊,人这一辈子,活的就是个分寸。
不干涉,关系就清爽了。
不纠缠,心情就舒畅了。
不过度,日子就长久了。
这九个字,看似简单,做起来却需要一生的修行。
但只要你开始做了,就会发现生活,真的会轻松很多,自在很多,幸福很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