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说过一句话:
“我们很少信任比我们好的人,这可太真实了。我们宁肯避免与他们往来。
相反,最为经常的是我们对和我们相似的人吐露隐情。
因此,我们并不希望改掉我们的弱点,也不希望变得更好,只是希望在我们的道路上受到怜悯和鼓励。”
人和人相处,所有的累其实都来自于那种说出口的“你应该”。
因为人的天性就是这样,不想被人改变,也不想自己改变。
总之就是,得多一丝安慰就好过需要自己实打实的付出和改变。
但实际上,一段舒服的关系,恰恰是因为放下了“改变”的这个执念,只剩下三个字:没期待。
不期待对方改变
你眼前的这个人,不是改造好的版本。
若是你总想按自己的模子去修修剪剪,那么最后剩下的只能是失望。
白居易和元稹明明两人性格迥异,白居易沉稳,元稹则激进,白居易淡泊,元稹却热衷功名。
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两人的友谊却持续了一生。
究其根源,或许就是他们两个人,从不要求对方改变。
当元稹因锋芒太露屡遭贬谪时,白居易写信如此劝慰:“直道渐光明,邪道难行矣。”
当白居易选择明哲保身,回归普通人生活时,元稹也理解并且尊重他的选择。
他们都在接受着彼此最真实的样子,所以这份友谊能穿越政见不同以及岁月流转。
心理学家荣格说:“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
确实,每个人在自己的世界里,都是独立的星球,有着自己的运行轨道。
而一个人真正的接纳,便是允许对方以他本来的方式存在,不期待任何东西。
靠这份清醒,才能让关系卸下了第一层重负。
不期待对方回报
其实吧,任何的付出,前提都应该是因为我愿意,而不是因为你必须还。
因为一旦开始计算得失,那么彼此的这份感情就变成了交易。
春秋时,鲍叔牙和管仲两个人合伙做生意。
管仲每一次都是多分钱,鲍叔牙给的理由是说:“他不是贪,是家里穷。”
甚至管仲打仗三次逃跑了,鲍叔牙也理解地说:“他不是怯懦,是家有老母。”
后来,管仲被俘,鲍叔牙却依旧竭力举荐他当上齐国宰相,自己甘居其下。
有人问:“你们这份友谊里,自己付出这么多,你不觉得亏吗?”
但是鲍叔牙却回答:“我帮他,是因为他值得帮。这本身就是回报。”
《菜根谭》里说:“施恩者,内不见己,外不见人。”
的确,那些真正的给予,是忘了自己在给予。
就像给花浇水,如果你真的喜欢养花,那根本不会要求花开成什么样子来回报你。
因为对于你而言,付出的本身就是一种圆满,而在这样的关系里,大家的感情才能轻盈长久。
不期待永远不变
人生一世,缘分有深浅,关系有周期。
所以,顺其自然,不求理解,没有期待,反倒自在从容,舒服惬意。
但是,一旦强求永恒,反而容易错过了当下的美好。
苏轼晚年被贬海南时,与当地黎族百姓打成一片,久而久之还结下了深厚情谊。
苏轼教他们挖井、读书,而当地居民则教他如何辨认热带草药。
后来分别时,黎族朋友不舍地唱着歌送他过海:“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
苏轼也知道此别可能就是永诀,内心强忍着不舍,但也没有过分地拉扯,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珍惜这段短暂的情谊。
后来他在诗里写下:“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以此来怀念那个时候的自己和当地人。
正所谓缘聚时真心相待,缘散时坦然祝福。
任何关系,当你不期待,不纠缠,不索求的时候,便是最好的模样。
就像佛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凡事当我们不执着于任何固定状态,而是顺其自然,不再奢望和索求,那么自己的内心才能自由流动。
就像一段关系,最美的从来不是承诺永远,而是此刻真实的联结。
当我们不再强求结局,那么自己最终反而能真正享受过程。
所以,舒服的关系其实很简单,就是放下“你应该怎样”的剧本。
然后,坦然接受“你就是这样”的真实,大家之间从不改造,不算计,不强留。
最终,真正做到让花是花,让树是树,让你是你。
当你对别人没了期待,那么自己眼里所看到的,就都是意外之喜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