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后一片梧桐叶在枝头蜷成信笺,当呵出的白气在晨光里碎成薄雾,便知——初冬来了。
这个季节褪去了秋日的斑斓,却自带一种清减风骨。
山林间,树叶渐次凋零,冷风轻拂,带来丝丝寒意。
就在这样的时节里,千年前的盛唐王维,早已捕捉到这份季节的精髓。
他写下一首20字的小诗,没有浓墨重彩的铺陈,只用极简笔墨便勾勒出初冬的神韵,一读便让人心醉。
![]()
王维的一生,藏着中国文人最向往的生命状态。
他前半生在长安的繁华里打转,科举、仕途、应酬,样样不缺;历经宦海浮沉后,后半生选择半官半隐于终南山,种竹、听泉、参禅,与山水相对,在林泉之间安放心灵。
他的这份 “出世” 与 “入世” 的平衡,让他的文字少了浮躁,多了沉静。
世人称他 “诗佛”,不仅因他潜心礼佛,更因他的诗中满是禅意空灵的底色。
不是刻意的清冷,而是看透无常后的从容,是阅尽繁华后的澄明。
苏轼评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实则更有一层“诗中有禅”——不悲不喜,见山见水,却让万物自带光芒。
就像《山中》这样的小诗,二十字,没有激烈的情感,没有复杂的典故,却让人读了又读。
初读此诗,一幅充满诗意的初冬山景图便在眼前徐徐展开,宁静而悠远的氛围扑面而来。
再读仿佛站在终南山的石径上,看风过林梢,听溪水流响,忽然就懂了什么叫“心有山水,处处皆清欢”。
![]()
《山中》
唐·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初冬独特的景致。
初冬的荆溪,没了春夏的丰盈水量,溪水渐渐 “瘦” 了下去,原本隐在水下的白石便嶙峋显露。
溪水清冽,白石洁净,一个 “出” 字,不是刻意的展露,而是自然褪去遮掩后的本真呈现,勾勒出山水的清瘦风骨。
这不仅是视觉上的通透,更像人生洗尽铅华后的纯粹,让人在简洁中感受到一种沉静的力量。
荆溪潺潺流淌,溪水在寒冷的天气里水位下降,露出了水底洁白的石头。
天气转寒,山间的红叶不再是漫山遍野的绚烂,只剩下零星几点缀在枝头。
“天寒” 点明时节,一个 “稀” 字,藏着无尽的巧思。
正因稀少,每一片红叶都显得格外珍贵,也让初冬的山水多了几分灵动与深情。
这寥寥数语,将初冬溪水清浅、白石嶙峋、红叶疏落的画面生动地呈现出来,让人不得不佩服诗人观察的细致入微。
![]()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堪称神来之笔,也是全诗的诗魂。
明明山路上并没有下雨,可为何却感觉衣服被打湿了呢?原来是那无边无际的 “空翠”,也就是山林间弥漫的翠色雾气。
“翠”是视觉,“湿”是触觉,让人感觉漫山遍野的苍莽生机在流动。在这片翠色中,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体验,营造出一种空灵、幽远的意境。
山与人,不再是看与被看的关系,而是一场无声的交融。你走进山,山便走进你;你看山是翠,山看你,许是满目的清寂与温柔。
在这样的山中行走,仿佛整个人都被这份苍翠包裹、浸润,所有的浮躁都归于平静,只剩下与自然相融的通透与安然。
这便是 “一场无雨之雨,一次灵魂的温润洗礼”。
王维以 “诗佛” 身份,在《山中》一诗中融入了深刻的禅意。
诗中的意境空灵静谧,恰似禅境的清幽;诗人在山中的心境淡泊宁静,与禅意追求的内心平和相契合,诗与禅相互交融,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从艺术价值来看,《山中》短短20字,几个意象的巧妙组合,便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初冬画卷,是语言简洁却韵味无穷的典范之作。
![]()
王维这种禅意和诗意相结合的独特艺术表现手法,对后世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启发了无数诗人去探寻自然之美与内心宁静的表达。
季节有轮回,诗词有永恒。
你还读过哪些描写初冬的诗词?不妨在评论区分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