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是中国上古传说中远古时期的杰出部落首领与人文神祇,是华夏文明起源阶段的核心开创者。因古史多为口传,后世典籍中其具体人物组合说法不一,形成了各具内涵的文化谱系。
![]()
一、最主流的两种说法
1. 人文三皇(《尚书大传》《风俗通义》等载)
这一说法深刻反映了原始社会的文明演进脉络,被后世广泛认同:
- 燧人氏:钻木取火、教民熟食,终结了“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被尊为“火祖”;同时发明结绳记事,开启了早期文明的记录先河。
- 伏羲氏:画八卦、创文字、定嫁娶之制,教民渔猎畜牧,是华夏人文秩序的奠基者之一,被奉为人文始祖。
- 神农氏(炎帝):尝百草辨五谷,开创农业耕种文明;探药性疗民疾,奠基中医药学,被尊为“农皇”“药祖”。
2. 天地人三皇(《史记·秦始皇本纪》《河图括地象》等载)
这一组合更具神话色彩,早期以“天地主宰”的神祇身份流传:
- 天皇氏:执掌星辰时序,创制天干地支,象征“天”的秩序与规律。
- 地皇氏:制定历法、教民农耕,承载“地”的滋养与孕育之责。
- 人皇氏:划分九州、确立人伦,代表“人”的文明与社会秩序构建。
二、其他常见组合
- 《帝王世纪》《三字经》:将伏羲、神农、黄帝列为三皇,将黄帝纳入始祖体系,与“五帝”说法形成部分重叠,更凸显华夏文明的传承连续性。
- 《春秋运斗枢》:以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加入女娲造人补天的创世功绩,强调生命孕育与文明守护的双重内涵。
供奉伏羲、神农、黄帝的三皇庙,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而现存可考的早期实体庙宇则有着更早的渊源:
一、官方制度性“三皇庙”的起源:唐代天宝年间(747年)
- 据《旧唐书·玄宗纪》《通典》等权威史料记载,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年),朝廷首次在京城长安敕建“三皇庙”,将伏羲、神农、黄帝合祀一堂,同时修建五帝庙祭祀少昊等先祖,并正式规定春秋两季以“少牢礼”(古代祭祀等级之一)举行祭祀大典。
- 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以官方制度确立“三皇合祀”的礼仪规范,标志着三皇从民间传说人物正式跻身国家祭祀体系,成为华夏民族共同尊崇的核心始祖。
二、现存可考的早期实体三皇庙:北齐天保七年(556年)
- 目前经考古考证与文献印证,最早供奉伏羲、神农、黄帝的实体庙宇,是位于今河南卫辉(古称汲县)东逯寨村的三皇庙。据《汲县志》明确记载,该庙始建于北齐天保七年(556年),现存主体建筑虽为明代重修,但始建年代确凿可考。
- 这座庙宇的布局极具深意,前院专设殿宇供奉三皇,是目前已知最早实现“伏羲、神农、黄帝”合祀的实体建筑,为后世三皇庙的规制奠定了基础。
三、地方早期三皇庙的其他重要记录
![]()
- 唐代贞观年间(约630年):江苏涟水三皇庙(据《淮安府志》残卷记载),除供奉三皇外,还配祀历代名医,民间俗称“药王庙”,将祭祀与医疗功能初步结合。
- 宋代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山东泰安夏张镇三皇庙建成,明确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供奉核心,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是北方地区保存较早的三皇祭祀场所之一。
莱芜的三皇庙
在山东莱芜的历史长河中,也曾矗立着一座底蕴深厚的三皇庙。据明嘉靖年间编纂的《莱芜县志》所附县城图清晰标注,这座三皇庙坐落于当时的莱芜城里,其具体位置便是如今关寺派老派出所的所在地。
这座莱芜三皇庙在元代时期,因两位文坛巨匠的联手加持而声名远播——元代著名政治家、大文学家张养浩与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李泂,为其共同创作了一篇传世佳作《三皇庙记》,让这座地方庙宇得以载入文化史册。
作者简介
-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卒后谥号“文忠”。他以直言敢谏、体恤民情著称,曾官至礼部尚书,因不满官场腐败辞官归隐;晚年关中大旱,朝廷七次征召,他毅然散尽家财赴任赈灾,四个月积劳成疾,卒于任上,关中百姓“哀之如失父母”。其文学成就斐然,是元代散曲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名句流传千古,另著有官箴经典《三事忠告》,成为后世为官者的行为准则。
![]()
- 李泂:字溉之,山东滕州人(一说济南),元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文才纵横奇绝,自比唐代诗仙李白,时人亦尊称其为“李太白”。他由名臣姚燧举荐入仕,历任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奎章阁承制学士等职,元文宗时期深受赏识,曾著《辅治篇》进呈朝廷,并带病参与大型典籍《经世大典》的修撰,直言“此大制作也,吾其可以不预”。其书法兼擅篆、隶、草、真诸体,作品被时人视为珍宝;诗文与散曲皆具特色,《元诗选》收录其诗作11首,散曲《送友归吴》一套被《太和正音谱》列入“词林英杰”。
![]()
莱芜三皇庙记(明嘉靖《莱芜县志》载)
大元致和元年夏五日建。
翰林待制、儒林郎、兼国史院编修官李泂书。
翰林学士、资善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张养浩文。
新天子嗣服之三年,当泰定丙寅,巢陵申掲由登州判官选授莱芜尹。既至任所,循例赴庙行礼,见伏牺氏、神农氏、黄帝氏三圣之像,敬祝曰:画八卦、造文字,开启天地神奥之道,类比万物情状之理,其源始于庖羲;耕种五谷、养育万民,辨识百药、疗救疾苦,其根始于神农;制作兵器、威慑不轨之徒,审辨气息、论治疾病,保全百姓性命,其功始于黄帝。此三位圣人,其功勋德行,如同天地覆盖承载万物,普惠众生。但凡身为世人,谁非三圣之后裔?岂止行医之人当奉之为宗师!我申掲何人,有幸出任莱芜尹,怎敢不恪遵朝廷明诏,宣扬神明之福泽!祭祀礼成,降至庭院,见庙宇前方无门,左右无配殿,四周虽有墙壁却已倾颓破败,过往行人一眼便可看透庙内全貌。于是心生戚然,郁郁不乐,决意筹划增建修缮;只因初到任上,政务繁忙,未能即刻施行。次年,地方善政兴起,奸邪之事消弭,远近安宁祥和,官吏禀报境内无事,申掲遂将此前欲修缮庙宇的想法告知僚属,众人皆欣然响应,愿助其完成心愿。此次修缮,保留原有大殿与讲堂,不予改动;仅对缺失的两庑(两侧配殿)与门屏(大门及屏风),尽数增建修筑。工程于泰定四年秋季动工,至次年致和元年春季竣工,百姓参与其间却未感劳苦,庙宇终得修缮完备、坚固耐用。落成之日,申掲命教谕吉明理前往济南,恳请张养浩撰写记文,以记载此次修缮的岁月始末。
窃思国家诏令各郡县修建三皇庙,于庙中设立医学机构,以备救治地方百姓之疾,此等恩德实为深厚。百姓生计之中,多贪图安逸,怎会无病无灾?众人聚居一处,怎会无纷争诉讼?然而小病若无良医诊治则难以痊愈,小讼若无贤明长官裁决则难以公正。若有人借久病之名谋取私利,借诉讼之事聚敛钱财,却说其为良医贤官,我实难置信。即便如此,医者不贤,尚可另寻他人;若地方长官不贤,百姓又能投奔何处?百姓无处可依,岂非要被逼至绝境?我也曾出任县令,每每施予百姓微薄恩惠,他们便感激涕零,仿佛承受了山岳般的厚泽。起初我甚为疑惑,继而深有感触:只因百姓长期饱受苛政之苦,未曾感受过贤明官吏的教化,譬如久患热病之人,忽遇清风,便觉通体舒畅,难以言表。这并非我的恩德深厚,而是此前的暴政太过酷烈所致。大致而言,当世贪官众多,则清廉者易于彰显;为国为民之人日渐稀少,则忠诚者易于显扬。此等现象虽看似可喜,实则深可忧虑。唉!怎能让天下州县的长官,皆能达到龚遂、黄霸、卓茂、鲁恭那般贤明的境界,不让百姓心怀怅惘?即便仅有十之一二的贤官,不也是士君子平素所期盼的吗!因此记述此次修庙之事,顺带提及此论,亦算是救治时弊、拯救民危的一剂良药。
申君名掲,字济川,其叔父申从敬,年少时便颇具才干,曾任监察御史,声名卓著。观申掲今日之政绩,便可明了其贤能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文脉幸事,莱芜荣光
小小莱芜,何其有幸!能得张养浩、李泂两位元代文坛与政坛的“顶级大咖”联袂加持,为一座地方庙宇挥毫泼墨、题文写字,这在历史长河中实为罕见的文化盛事。张养浩是元代政治清明的标杆人物,更是散曲史上“民生题材”的开创者,其文以风骨立世、以民本为魂,地位堪比“元代文坛的良心”;李泂则以“小李白”之姿名满天下,文才纵横、书法绝伦,是当时文人圈层追捧的“才学标杆”。二人皆是朝堂重臣、文坛领袖,既兼具经天纬地的政治眼光,又有着冠绝时代的才思与声名,其作品在当时便被奉为圭臬,流传后世更成经典。这份“双璧联珠”的文化馈赠,不仅让莱芜三皇庙跳出了普通地方庙宇的范畴,更让莱芜的历史文脉因这两位巨匠的笔墨而熠熠生辉,成为莱芜乃至山东地域文化中一份珍贵的荣光。
莱芜三皇庙核心信息梳理
一、修筑时间
- 始建背景:元代泰定三年(丙寅年)前后,莱芜已有三皇庙,但设施残缺、规制不全。
- 增建修缮:泰定四年秋季正式动工,致和元年(元代致和元年,1328年)春季竣工,历时一冬一春。
- 文献记载:明嘉靖年间编纂的《莱芜县志》完整收录了张养浩所撰《三皇庙记》,明确记载了庙宇修筑的完整时间线。
二、修筑地点
- 具体位置:元代莱芜城里(据明嘉靖《莱芜县志》所附县城图精准标注),对应如今的关寺派老派出所所在地。
- 地理意义:选址于当时莱芜的核心城区,既便于民众前往祭祀祈福,也利于庙内医学机构就近为百姓提供诊疗服务,兼顾了文化功能与民生需求。
三、核心人物
1. 主导者:申掲(字济川,巢陵人),由登州判官升任莱芜尹,是此次三皇庙修缮的发起者、筹划者与组织者,以民为本、勤政有为。
2. 文化参与者:
- 张养浩:元代杰出政治家、文学家,为庙宇修缮撰写《三皇庙记》,以文载史、以文喻政。
- 李泂:元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记文题字,以笔墨增色、以书法添辉。
3. 协助者:莱芜当地僚属与百姓,积极响应修缮倡议,投工投劳,全程未感劳苦,是工程顺利竣工的重要支撑。
四、修筑原因
1. 尊崇始祖功绩:三皇(伏羲、神农、黄帝)开创华夏文化、农业、医药、安邦之业,是万民敬仰的人文始祖,立庙祭祀是传承文明、感念先祖的重要方式。
2. 响应朝廷诏令:元代朝廷明确下令各郡县修建三皇庙,并配套设立医学机构,莱芜作为地方行政区域,遵旨建庙既是履行礼制责任,也是推进地方治理的重要举措。
3. 原有庙宇破败:莱芜原有三皇庙无门无庑、墙体倾颓,无法正常承载祭祀功能与民生服务需求,时任莱芜尹申掲深感有愧于先祖与百姓,决意修缮完善。
五、修筑过程
1. 筹备阶段:申掲到任后先循例祭祀三皇,发现庙宇破败;因初任政务繁杂,暂缓修缮计划;次年地方安定、吏民无事,正式启动修缮筹备,争取僚属与百姓支持。
2. 施工内容: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保留原有大殿与讲堂的主体结构,重点增建缺失的两庑(两侧配殿)与门屏(大门及屏风),同时加固原有墙体,完善庙宇整体规制。
3. 竣工收尾:工程自泰定四年秋季开工,历经一冬一春,于致和元年春季顺利竣工,庙宇设施完备、坚固耐用;落成后,申掲特意派遣教谕吉明理远赴济南,恳请张养浩撰写记文,以记录修缮始末、传承后世。
六、核心作用
1. 祭祀功能:作为三皇专属祭祀场所,承载缅怀人文始祖、传承华夏文明的使命,强化民众的文化认同与精神归属感。
2. 医疗功能:按朝廷诏令配套设立医学机构,为莱芜百姓提供常态化、就近化的诊疗服务,是元代“全民医疗雏形”在地方的具体实践,惠及基层民生。
3. 教化功能:以三皇功德为精神内核,教化百姓向善向美;同时借记文倡导贤明吏治,批判苛政贪腐,实现“以文化人、以礼治世”的治理目标。
4. 礼制功能:遵循元代国家祭祀体系,完善地方礼制设施,彰显莱芜对朝廷制度的尊崇与执行,强化地方与中央的文化、政治联结。
岁月流转,元代莱芜三皇庙的殿宇虽已湮没于时光,但它所承载的双重价值却愈发清晰——既是张养浩、李泂两位文坛巨匠笔墨相照的文脉瑰宝,更是中国历史上地方公益医疗的先驱典范。这座矗立在莱芜古城核心的庙宇,以三皇功德为精神纽带,以朝廷诏令为制度依托,将祭祀教化与民生诊疗融为一体,既守护了一方百姓的安康,也为莱芜文脉刻下了熠熠生辉的印记。如今,透过明嘉靖《莱芜县志》的记载与《三皇庙记》的传世文字,我们仍能感受到那份“以民为本”的治理温度与“尊崇文明”的文化情怀。莱芜三皇庙早已超越了一座普通庙宇的意义,成为地域历史中民生与文脉共生的鲜活见证,其开创的公益医疗理念与传承的华夏文明基因,终将跨越千年,滋养后世。
作者简介:
长勺野老
又号虎山遗客、煜阳子
![]()
济南市莱芜区地域文化推广协会副会长、
济南市莱芜区地方文化研究会青年副会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