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深入挖掘台骀文化的时代价值 海峡两岸台骀文化研讨会在太原举办

0
分享至



“溯源台骀、传承根魂”,11月8日,2025海峡两岸台骀文化研讨会在太原举行,研讨会旨在以台骀文化为纽带,深化两岸根脉认同,助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两岸融合发展。

本次研讨会由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山西中华文化促进会联合指导,山西省台湾同胞联谊会、太原市文物局、山西省台骀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晋祠博物馆协办。

思想交融 情怀激荡

让台骀文化光耀古今

研讨会上,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张氏宗亲代表等100余人参加,参会人员聚焦台骀,围绕历史、治水、文旅、家风等议题,展开了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思想盛宴。

山西省台骀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志杰致辞中对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详细介绍了研究会成立以来的工作情况,并发出合作倡议。山西省台联党组书记鹿妙红在讲话中说,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增进两岸同胞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携手描绘晋台融合发展美好未来。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李俊明,以“四个千年”深刻阐释了台骀文化的历史底蕴与时代价值,指出台骀治汾文化是鲜活存在于实践中的精神力量。

4000年前,台骀“宣汾障泽”的治水功绩与疏导与筑障结合的治水智慧成为研讨会上跨越海峡、沟通两岸民心的共同议题。一天的时间,20余位文化历史领域的专家学者聚焦台骀,围绕“历史溯源、治水方略、文旅转化、家风传承、基因解码”等发表演讲、交流研讨,深入挖掘了台骀文化的脉络与当代意义,希望台骀文化光耀古今。山西财经大学教授张建忠,云南民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李仁君等,交流台骀文化的文旅资源利用和产品体系设计,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高工张伟兵探讨了水利技术发展的古今智慧。

台湾宜兰县张氏宗亲会理事长张铭显、苗栗县台胞音乐人张士茗作为台胞代表发言,详细介绍了台骀庙在台湾的分布情况与深远影响力,两岸众多的台骀庙已成为凝聚同胞情感、筑牢文化认同的重要精神纽带。

本次研讨会还组织参会嘉宾实地参访考察,11月9日上午,参会嘉宾赴晋祠博物馆参观考察,并在台骀庙举行祭典台骀活动。下午前往太原汾河景区,从汾水阁沿汾河北上,考察雁丘园、老龙头、窦大夫祠等文物景点,直观感受山西“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的成果,体会台骀“宣汾障泽”生态理念在当代的延续。 

“三祖先贤”定位,“六个一”工程

让台骀破壁“出圈”

平心而论,许多山西人并不知道“台骀”是谁。这个让许多人感到陌生的名字,在研讨会上也成为一个小议题——“骀”字,读作tái,还是读dài。

相比家喻户晓的治水“顶流”大禹,作为前辈的台骀虽鲜为人知,但功勋卓著。台骀不是凭空虚构的人物,是上古五帝时期少昊的玄孙,专业的“水利工程师”,中国最早的治水英雄。

台骀的主要功绩是驯服了狂野的汾河,将一片沼泽泛滥之地变成了早期先民可以安居乐业的家园。因为这份天大的功劳,他成了名副其实的“汾水之神”。

但他的名气为什么远不如大禹?其所处的时代有关,一是时间更久远,台骀的故事散落在古籍的角落。此外,大禹治水后建立了夏朝,功绩被后世不断宣扬。所以,台骀更像是一位深耕一方的“地方守护神”。

山西省台骀文化研究会于今年3月16日在山西成立,旨在挖掘台骀文化的历史内涵和当代价值,助台骀“出圈”。为此,研究会提出了“三祖先贤”定位,“六个一”工程工作思路。

“三祖先贤”定位,一是指中华治水鼻祖(拟申报“台骀治水”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期准备项目之一);二是三晋人文始祖(争取纳入山西上古时期重大历史文化战略中);三是全球张氏世祖(以海内外近1亿张姓作为重要依托)。

“六个一”工程分别是:打造一个台骀文化标志性场所(祭祀台骀场所)、举办一个标志性活动(山西沿汾河许多地方过端午节是纪念台骀的)、承办一项标志性赛事(纪念台骀龙舟赛)、开发一条特色文旅线路(沿台骀治理汾河全线旅游)、创办一个国际性台骀文化论坛、编撰一系列台骀文史资料、典籍。

山西省台骀文化研究会将开展的这些工作,引发参会人员热情的认同与共鸣。

部分教授、学者精彩发言摘选

关于台骀其人其事

张桂萍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谱牒文化研究学者

据《史记·五帝本纪》等古籍记载,台骀生活在传说中的“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时期,具体是哪个帝时期说法不尽一致。学术界大多倾向于颛顼时期,也有的认为是喾或更晚的尧时期。颛顼和喾距今约4500年至4300年,而尧则约4300年前后。依此推断,台骀生活的年代距今约为4500至4300年之间。

汾河流域作为黄河中下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与资源条件,在文明重心转移中占据关键地位。台骀是汾河流域最早的、成功的开拓者,是名符其实的开发山西的第一人。

台骀治水比大禹治水早,是汾河流域最早成功应对水患的范例,台骀的治水范围包括了尧都平阳,陶寺社会繁荣就离不开台骀,他为这一核心区域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文献记载、民间传说与考古发现三重印证了台骀“三晋人文始祖”身份。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张氏得姓始祖为“挥”,其因担任弓正官职、观弧星发明弓矢,功勋卓著被赐姓张。台骀与张家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是提升整个张氏宗族历史地位与社会声望的关键人物。此外,台骀所展现的“三能不能”精神,即“能不能开山通河、能不能秉公办事、能不能造福于民”,成为张氏祖训,并演化为中华民族的公共伦理之一。

关于台骀文化

李向阳 山西财经大学副校长

台骀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原点和华夏治水文明的源头标识,通过一系列的学习研究,我们能感悟到,台骀科学的治水智慧,他“因势利导”的治水理念,与当代水利工程中的生态调度思想高度契合,山西省实施的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就是对台骀“疏川导滞”这一古老智慧的现代化应用。我们能感悟到,台骀天人和谐的生态理念,他“宣汾障泽”的实践,本质上是先民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的伟大尝试,我们山西正在全力推进的“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正是三晋儿女践行台骀精神、运用台骀生态理念的当代写照。我们能感悟到,台骀顽强的奋斗品格,他从昼夜凿山的坚韧不拔,到“业其官、成其功”的履职尽责,体现了他坚持不懈、务实肯干、创新求变、敢为人先的优秀品质,当前我们锚定山西“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的战略部署,勇于突破、开拓创新,推出了一系列“绿色开采”新技术,正是这种“战天斗地”品格的践行。

按照山西省台骀文化研究会提出的“三祖先贤”(中华治水鼻祖、三晋人文始祖、全球张氏世祖)定位,通过跨学科交叉融合,开展重点课题研究。依托山西省台骀文化研究会提出的“六个一”工程,通过跨界融合,实现文旅创新发展。我们要拓宽传播路径,推动传承弘扬。

王铭 北京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文化遗产学系副教授

从非遗的整体性保护视角,我们需要系统地以“台骀治水传说与宗族祖先信俗”这一文化综合体来审视该非遗项目的核心价值。它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传说故事、一座遗存的祭祀庙宇或单一的姓氏习俗,而是一个根植于历史、活态传承于当下、集多种价值于一体的文化生命体。

从非遗视角看,台骀治水传说与宗族祖先信俗是一个以英雄叙事为精神内核,以宗族组织为传承载体,集历史、社会、技术、审美、文化价值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遗产。

关于台骀庙

张俊峰 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现存文本、庙宇遗迹和地方人士有关技术中提炼到的有关汾河流域台骀信仰的基本信息看,至清光绪年间,山西全境范围内台骀庙总数已达11座。其中,汾河流域共9座,自南而北分别位于曲沃(今侯马)、临汾、汾阳、太原、阳曲、静乐、宁武(太原和宁武各两座,其余皆为一座)。汾河流域之外的石楼县翠金山和五台县紫罗山各有一座。

现存庙宇中除曲沃(今侯马)、太原、宁武外,其余皆毁。依据各地台骀庙现存碑刻和有关方志记载,位于汾河流域下游今侯马市西台神村的曲沃台骀庙,创修年代最早,创建于春秋时期。位于汾河中游的汾阳、太原,唐宋时代已建有台骀庙;位于汾河上游的宁武县在金代即已建有台骀庙。

众多台骀庙的文本记载和建筑遗存中,曲沃和太原王郭村的台骀庙规模较为宏大。王郭村台骀庙后因年久失修,殿宇倾圮,今只余台骀神像。

关于台骀治水精神

王杰 国台办全国对台干部培训中心原主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辑刊执行主编教授

台骀治水的核心是“顺势而为、刚柔相济”,其调和精神集中体现为“不与自然对抗,而是顺应规律、调和矛盾”,也是上古时期中华文明“天人合一”调和理念的实践典范:

人与自然的调和:顺水性、巧疏导。台骀治水并非“堵截硬挡”,而是勘察汾河上下游地势,顺应水“就下”的本性,采用“疏导+分流”的方式——既用工程手段(开渠、通淤)规整水流(刚),又不强行改变河道走向,而是借力自然地形让水归其道。

地域矛盾的调和:通水系、融族群。相传台骀治理汾、洮二水,打通了水系阻隔,不仅解决了晋南地区的水患,更让原本因水域纷争的族群得以共享水利、繁衍生息。台骀以治水为纽带,调和了不同部落间的资源矛盾,促进了黄河中游农耕族群的融合,体现了“以和为贵、互利共生”的调和智慧。

治理策略的调和:分主次、顾全局。面对复杂水情,台骀不偏执于单一方法,而是分清主次——重点治理淤塞严重的河段,兼顾支流分流;既解当下水患之急,又谋长期水利之利,避免了“治标不治本”或“顾此失彼”的极端,展现了“平衡兼顾、统筹全局”的调和思维。

乔新华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台骀治水是中国哲学中“人定胜天”“力行不息”思想的文学化表达,体现了儒家强调的刚健有为、不懈奋斗的精神。

台骀神话中其行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既是一种对命运的抗争,又代表了“乐观性的坚持”。相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最终必然成功,是人类意志力量的伟大赞歌。

台骀治水强调了集体主义和代际传承的力量,这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注重家族延续和长期规划的文化心理。

台骀承载着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生存哲学,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韧,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坚持,敢想敢干,久久为功,终有所成;折射着朴素的生态文明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万物共生共享,山水皆有其灵的美好世界;蕴涵着中国智慧中的“山海包容性”,山不拒微尘故能成其高,海不拒细流故能成其大,这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明观,是“和而不同”的全球治理视野。记者 赵晋燕

来源:山西晚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锦绣太原 incentive-icons
锦绣太原
太原市融媒体中心官方账号
76232文章数 756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