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韩国首尔大学的金在吉教授在一场学术会议上,拿出三件文物,说了一句话:“韩国人的祖先,可能来自中国。”
这话一出,场子没炸,网络先炸了。
![]()
这不是简单的学术观点争论,而是直接碰上了一个国家的历史神经,金教授的说法,引出了一个老问题:我们从哪来?
文物上写着的历史印记
金在吉教授说的第一个证据,是一枚刻着“乐浪太守印”五个汉字的铜印。
![]()
虽然东西不大,但分量不轻,这印章不是普通的装饰品,而是汉朝时期的正式官印,出土地点在朝鲜半岛北部,和史书记载的汉朝设立的乐浪郡位置一致。
这说明,汉朝当年确实在这里设了地方政权,不只是派军队来打一打,而是真正派了官员来治理。
第二件,是2012年在平壤发现的一块砖头,砖上刻着“始元四年”。
这种带有中原纪年的建筑材料,一般只会在汉人长期生活的地区出现,更重要的是,这块砖不是孤零零的出土,周边还有排水系统、墙基等遗迹,显示这里曾经是一个完整的居住区,不是临时营地。
![]()
也就是说,当时汉人不仅来了,还在这儿住了下来,修房子、过日子,这些痕迹全都留下来了。
第三件,是2022年在韩国公州发现的墓砖,出现在百济王室的陵墓中,上面刻有一句话:“造此是建业人也。”
建业是古代南京的旧称,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这块砖是南京人做的,这说明,当时的朝鲜半岛和中国南方之间,不光有文化往来,还有技术和人员的交流,连王室的墓地也用了中原的工匠来施工。
![]()
三件文物跨度上千年时间,地点横跨朝鲜半岛各地,却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线索:中国的文明,不只是传过去了某些文化习俗,而是以非常实际的形式,在朝鲜半岛留下了很多痕迹。无论是行政制度、建筑风格,还是工艺技术,都显示出当时的深度融合。
身体里的基因和嘴里的语言
除了文物,金教授拿出的第二类证据,是基因和语言。
韩国檀国大学的金旭教授,做了一个基因比对研究,发现韩国人群中,有相当比例的基因与中国中原农耕人群相似,这不是说两边长得像,而是从DNA层面上,有很多韩国人和古代中原居民存在母系遗传的高度重合。
![]()
这种重合,不是短时间的迁徙能造成的,而是说明两地人群之间,有过长时间、多代的融合。
不仅如此,学界的语言研究也发现,韩语、日语和蒙古语之间,都存在相似的语言结构,而这些语言的源头,追踪下来,多数都和中国北方的古老语言体系有关,虽然每个民族后来都有了自己的语言系统,但从源头上看,它们曾经走过一段共同的路。
再说得直白点,很多韩国人今天说的词汇,语感和语法,其实和汉语有不少相通的地方,韩语里,六成左右的词汇直接来自汉语,比如说“国家”“文化”“历史”这些词,不仅意义一样,发音也差不了多少。
![]()
再往前看,古代朝鲜学子们考试时,写的内容就是跟儒家学说有关的,不管是选拔流程,还是考试内容,看起来都有着中国古代的影子。
这还没完,在饮食、服饰、礼仪这些方面,中原文化在朝鲜半岛的影响也是实打实的,虽然地域不同,但很多传统的韩式文化元素,都能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相似的记载,这些文化的联系,不是偶然,更不是“借来玩玩”,而是形成了深入生活的习惯和制度。
语言和基因,是两样最不容易伪造的东西,一个藏在血脉里,一个写在日常生活中。它们不像历史叙述那样可以删改,而是默默地记录着人群迁徙、文化融合的过程。
风波背后
这三样证据一摆上台面,韩国社会的反应几乎是一边倒的激烈,批评的声音迅速盖过了学术讨论的空间,不少人认为,金教授这是在替外国说话,是在动摇韩国的民族根基,社交媒体上,有人指责他“辱韩”,有人要求他退出学术界,甚至还有人骂他是“卖国贼”。
![]()
这其实不只是对一个观点的不满,更是对身份认同的一种强烈反应,韩国的现代民族构建,是在经历日本殖民统治、朝鲜战争和冷战隔离之后建立起来的。
在这种背景下,强调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和纯正性,是社会长期形成的共识,现在突然有学者跳出来说,“我们其实和别人是一家人”,这种说法自然会刺痛很多人心中的民族自豪感。
但在学界,情况就复杂得多,一部分学者支持金教授,认为历史研究不能回避证据,无论结论是否让人舒服,该面对的就得面对;另一部分人则觉得,这种说法正好给了别国“文化输出”的话柄,容易被政治化解读。政府的反应也很快,韩国教育部悄悄删掉了新版教科书中关于汉朝设立郡县的内容,而文化主管部门则强调,要更重视“本土文化创新”。
![]()
不过,历史的复杂性并不会因为争议而消失,东亚这片土地上的文明,从来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论是朝代更替、技术传播,还是人口迁徙,几千年来早已形成了你来我往的局面。
金在吉教授说,“一个真正有自信的国家,不会害怕自己的历史复杂。”
这句话在韩国引发很多争议,但也让一部分人开始重新思考: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是不是太简单了?是不是太习惯把历史往一个统一、纯粹的方向去解释?而这种解释方式,是不是也在限制我们了解真实自己的可能?
随着讨论的持续,韩国国内也慢慢出现了一些转变,一些原本反对的声音,开始转为关注。不少年轻人开始主动查阅这些文物的背景,有的学校甚至组织了专题讲座。虽然争议还在,但对历史的兴趣和关注,正在升温。考古项目的资金也比以前更多了,说明社会正在发生一些变化。
![]()
这场因三件文物而起的争论,最后引发了关于民族认同、文化归属和历史解释的大讨论。金在吉教授提出的观点,不一定每个人都接受,但他把一个原本尘封的话题,重新摆到了公众面前。
文物、基因、语言,就像三面镜子,照出了一个文明交汇的过程,它们不指向谁高谁低,也不涉及谁是主谁是客,认祖归宗,不是要否定谁的存在,而是去理解人们是怎么走到今天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