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经·豳风·七月》中有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进入农历九月以后,天气逐渐转凉,人们要在此时为过冬而准备厚衣服。这便是寒衣节的雏形,早在周代便已经出现。后来人们发现,九月尚在秋季,天气还没有特别冷,准备棉衣尚早,于是在宋代便将日期调整到了十月朔日,也就是初一。
十月是冬季的第一个月份,此时天气开始变冷,在古时,家里的妇女们要将准备好的棉衣为远方的亲人送过去,这是对家人的惦记与挂牵。而后随着这个节日的进一步发展,又增添了为故去的先祖送上冬衣的内容。而流行至今,提到寒衣节,人们便会将其与祭祖联系到一起,其也成为民间三大祭祖节之一,也是冬季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日子。
![]()
寒衣节对于维系家庭关系的友好和睦,传承孝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此期间也流行着很多习俗讲究,让人们对这个节日更加重视。时间飞快,寒衣节又要到了,下面就来分享相关的内容,吃3样,忌2事,老辈习俗要懂,图个人旺家兴来看看吧~
吃3样
红豆饭,“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句描写红豆的诗句广为流传,从中我们便可以看出,自古以来人们便以红豆来寄托相思之情。寒衣节吃红豆饭,正是寄托着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同时进入十月,已是寒冬,吃些红豆饭,有助于补充体力,缓解虚乏,保护心脏,提升抵抗力等。
![]()
1、分别取出红豆和糯米,二者先分开放到不同的碗里,洗两次,把杂质滤出去,红豆要多泡一会儿,而糯米需泡半小时就可以。
2、等到红豆变软些,将米和豆都捞出来。
3、起锅烧热,加点黄油或是玉米油,将米和豆倒进去,快速翻炒均匀后关火。
4,接着把两样食材都放到碗里,再补充大约1.1倍的饮用水,放到蒸箱里边,持续蒸四十分钟左右,待食材都彻底熟透后端出。
![]()
扁食,与祭祖有关的日子,传统里要吃扁食,即馄饨或是饺子。其象征着团圆,也寄托着人们对先祖的思念。而且从这个时节的气候来看,天气日益变冷,吃碗扁食显得特别热乎,暖胃也暖心。加上其中包入的馅料,又能满足我们的营养需求,也体现着应季而食的智慧。
![]()
1、准备一些新鲜的肉,不能纯瘦的,需要搭配点肥的,否则会特别柴。将其用料理机打碎,成为细腻的状态。
2、接着分别剁点葱和姜,撒进去,继续调入酱油,蚝油,十三香,先少点热油淋进去,这样调味料的香味会被激发出来。接着通过搅拌,将其味道调好。
3、拿出馄饨皮,将其放在手里,取一些馅料抹在上边,用来攥住,取出筷子,这样就包好了。
4、全都包好以后,在锅里添上宽水,待彻底烧开时将其放里边,煮五六分钟,确保熟透,其中加点紫菜,葱花,芝麻油,榨菜,调下汤汁的味道,即可出锅。
![]()
糍粑,“十月朝,糍粑碌碌烧。这是寒衣节的传统习俗,届时人们会用新收获的稻米磨成粉,然后制作成糍粑来吃。其香甜暖糯,蕴含着尝新的含义,同时也将收获的喜悦分享给先祖。
![]()
1、现成的糯米粉准备一些,放到盆中,里边加点糖或是奶粉调整下味道,少许泡打粉,混合好之后,加热水拌成中等软硬的面团。
2、如果比较粘的话,可以淋一点玉米油,继续拌匀,这样整理起来很方便。直接切成差不多大的剂子,逐一搓圆后按扁即可。
3、不粘锅里边刷油并且热透,将其摆进去,保持中等火加热烙制,直到其表面金黄,厚度也明显有增加,就熟了。
4、另外准备一碗红糖水临到里边,加热将糖汁熬到浓稠的状态,淋到糍粑表面即可。
5、我们也可以炒一点糯米粉或是豆面,均匀地撒到其表面,口感更好。
![]()
忌2事
忌穿着明艳,我们的衣服不仅帮助我们保暖,也体现着不同的心情,尤其是衣服的颜色,在文化传统中大有讲究。祭祖的日子,代表着庄重严肃,心情比较沉重,讲究穿着素雅的衣服,以示对节日的重视。所以与之相反的不能穿着明艳耀眼,会被视为不敬,不重视。
![]()
不晚归,在祭祖的讲究中,有着宜早不宜迟的说法,一般都会选择在上午前往,也是表达人们对先祖的重视。而最晚也要在下午三点之前。如今已经入冬,天黑得早了,温度也下降得比较快,太晚回家,一来路途上会有不变,而且也容易着凉受寒。而且这样的日子人们的心情也比较低落,早点回家,与家人待在一起,也更有利于调整情绪。
![]()
本文系小茉莉美食记原创,拍图码字不易,严禁不良自媒体抄袭、搬运。欢迎大家点赞,收藏和转发!感谢您的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