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于阗,其山多出玉,采来,天子按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
——《史记·大宛列传》
翻译成人话就是:张骞溜达到于阗国遇到一座山,发现黄河源头就在这,然后皇帝按照古书的说法把这个山命名为昆仑山。这个古图书应该就是河图洛书。当然,我们现在知道,昆仑山很长的,差不多正好是新疆西藏边界那么长。而黄河源头也不在这,中国人真正发现黄河的源头已经是清朝的事了。
![]()
昆仑山脉也是从那里开始的。而昆仑山自西向东延伸,引出长江黄河源头,再下延至祁连山等各山脉,粗略的认为昆仑山是万山之祖也没问题。
其实汉代时期,昆仑山已经属于中原势力范围了。
![]()
山海经里的昆仑山长这样: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
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
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此山万物尽有。
《庄子》讲黄帝遗珠之事,地点是在赤水,赤水在哪?
赤水出昆仑啊!
注意哈,在最早的传说中,不只是河出昆仑,同出昆仑的还有三水,分别是赤水、洋水和墨水。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
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
有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蠚鸟兽则死,蠚木则枯。
有鸟焉,其名曰鹑鸟,是司帝之百服。
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之使人不溺。
有草焉,名曰草,其状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劳。
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
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氾天之水。
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
墨水出焉,而西流于大杅。是多怪鸟兽。——《山海经·西次三经》
黄帝、赤水、昆仑就这样联系在一起了。另外,昆仑山并非是最靠西的山,它的西边还有乐游山、蠃母山、玉山、轩辕之丘。
![]()
又西三百七十里,曰乐游之山。
……
西水行四百里,流沙二百里,至于蠃母之山,神长乘司之,是天之九德也。
……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
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无草木。洵水出焉,南流注于黑水,其中多丹粟,多青、雄黄。又西三百里,曰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南流。是山也,万物无不有焉。——《山海经·西次三经》
玉山是西王母的所在,而轩辕之丘通常认为是黄帝所在。
很有趣吧,黄帝所在居然比昆仑山更靠西,甚至比西王母更靠西,可信吗?
如此结合《穆天子传》所载,这个说法很可能是接近真相的。
在《穆天子传》中,周穆王在拜访西王母时顺路参观了昆仑山的黄帝之宫。
其中周穆王自流经涿鹿的虖沱始,其所走路线应该就是黄帝迁徙路线。
到西王母那里需要途径流沙(沙漠),结合地方传说,西王母及昆仑山应位于今天的甘肃及青海东北部地区,是围绕祁连山展开的。
![]()
事实上,昆仑山是中国人观念世界里的神山,把它放在文化的江山里来解读,则可以给它一个更为准确的定位。作为中华文明源头的昆仑山,神话世界已经给出了答案,创始中华文明的伏羲便始于昆仑丘而王天下。
神山有一个特征,那就是要有不确定性。神话和历史有所不同,历史要求时间和地点都应确定,而神话思维则基于永恒和无限。故神话之时间和地点,都不需要太确定,只要知道有座神山就行,至于缘起于何时,坐落于何地,则不必拘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