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人基督教文明的当代困境,恰恰源于其放弃了成功同化“他者”的文明自信,陷入了自我否定的多元主义陷阱。
![]()
在欧洲殖民鼎盛时期,一位英国殖民官员在印度推行英语教育时曾言:“我们在创造一种肤色是印度人、品味是英国人、道德是英国人的阶层。”这种以我为主、将外部族群纳入自身文明秩序的同化逻辑是白人基督教文明扩张的内在动力,也是其曾经强大的核心。
然而今日的欧美世界,却在多元主义的旗帜下,丧失了这种文明自信,导致主体文明被反向渗透,陷入前所未有的身份危机。
这种危机在现象上表现为族群对立与社会撕裂,但其根源并非单纯的外部威胁,而在于内部核心文明的自我怀疑与主动放弃。白人基督教文明如今的困境,正是因其放弃了“以文明秩序整合他者”——同化蛮夷的文明责任,被一种回避价值判断、缺乏主体性的虚假包容性所迷惑。
01 两种白人至上主义的历史源流
首先,需要辨析两种不同的“白人至上主义”。一种是建立在生物决定论基础上的、排他性的血统优越论,以希特勒的种族主义为极端代表。
希特勒式的血统至上主义代表着白人至上主义的一种极端形态。这种思想将日耳曼人视为最高等种族,认为其有权统治甚至灭绝其他“劣等”民族。
这种血统论的核心是生物决定论,它借助伪科学的外衣为自己披上合理性。19世纪的“科学种族主义”者通过颅骨测量、面部角度研究等所谓科学方法,“证明”白人在生物学上的优越性。他们将人类按肤色划分等级,白人居顶,黑人垫底,并武断地赋予各个种族不同的秉性特征。
相比之下,文化优越论的白人至上主义,在于承认且自豪于白人文明在近现代的成就,认为西方白人在科技、艺术、哲学等领域贡献了绝大多数创造性成果。持这一观点者不是通过血统而是通过文化影响力来证明白人文明的优越性。
![]()
这种文化优越感在古典传统中便有踪迹可寻。从古希腊时代起,欧洲人便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观察外部世界的视角。古希腊历史学家狄奥多罗斯在其《历史丛书》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文明”希腊人对“野蛮”异族的优越感。
因此,与希特勒式赤裸裸的血统论不同,这种以基督教普世主义为内核的白人至上主义,具有更强的道德正当性和文化感染力,成为西方殖民扩张的重要意识形态基础,并在相当长时期内为殖民活动提供了精神动力。
02 白人基督教文明的成就与同化机制
近现代的文化优越论的白人至上主义植根于白人基督教文明的普世主义传统,其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基督教的核心教义。《马太福音》28:19记载耶稣对门徒的吩咐:“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使徒行传》13:47也明确宣示:“因为主曾这样吩咐我们说:‘我已经立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救恩,直到地极。’”这些经文为白人基督教文明的扩张提供了神圣合法性。
![]()
不可否认,当代全球繁荣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西方白人基督教文明的制度与实践基础上。自中世纪后期以来,西方白人基督教文明确实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现代科学体系、世界经贸网络、国际法律框架等支撑全球化的基础设施,大多源于西方并逐渐被全球采纳。白人基督教文明在科技、经济、政治制度等多个方面领先于其他文明,这种领先地位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内在逻辑。
西方文明的优势在于其冲突与竞争的传统。欧洲内部的神权与世俗政权冲突、旧教与新教冲突、各国之间的竞争,塑造了其强大的适应和创新能力。为维持竞争,欧洲国家不断发展出强大的财政动员能力和制度效能。
这种文明的优势地位使欧洲白人产生了一种使命感——将文明推广到世界每个角落。基督教的一种教传统更强化了这种普世主义倾向。早期基督教殉道士游斯丁宣称:“只要以理性生活的人便是基督徒。”这种将基督教等同于理性的说法,为白人文明推广提供了合理性。
随着欧洲在殖民扩张中确立全球优势,这种文化优越感与基督教传教热情相结合,形成了一套文明等级论。白人殖民者面对亚非拉有色族裔时,将“文明对野蛮的征服”作为殖民掠夺的合法性依据,并将这一过程美化为履行神圣职责。
白人文明的同化机制在其鼎盛时期运作有效。它通过教育、语言、制度等方式,将非西方精英纳入其文化体系。这种同化不是简单的文化复制,而是一种精妙的转化过程:在接受西方文明的同时,个体并未完全丧失自身身份认同。
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就是这种同化机制的典型例证。它培养出一批接受英式教育的印度精英,这些精英既保留了部分印度文化身份,又在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上高度英国化。这种成功的同化没有导致文明衰落,反而扩大了英国文化的影响力。
03 昭昭天命:美国式的文明优越论
美国版的“昭昭天命”论就是这种文化优越论的典型体现。19世纪美国学者阿尔伯特·贝弗里奇公开宣称,美国作为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千年“优越文明”历史传统的一部分,有正当权利对“野蛮的”民族施行统治与“文明教化”。
与希特勒血统论不同,美国式的文明优越论理论上允许非白人通过接受西方价值观和制度而被同化。美国政治家西奥多·罗斯福在《扩张与和平》中强调,和平需要通过扩张而强制在那些“野蛮的种族”身上,而且只能通过“优等种族”的军事强权去实现。
![]()
“昭昭天命”论的核心是将地理扩张与文明传播道德化。正如美国在19世纪向西扩张时,不仅占领土地,还建立学校、教堂和法律体系,将美国式的制度与价值观视为普世标准。这种思想认为西方文明有责任将进步与文明带给“落后”地区。
在早期实践中,这种同化存在明显指向。正如亨廷顿在《我们是谁?》中指出,美国国家特性建立在“盎格鲁新教文化”基础上,少数族裔个体要进入美国主流社会,必须以对这种文化的全盘认同为前提。
然而20世纪中期,随着民权运动兴起,美国的同化政策逐渐式微。二战后,大量亚非拉地区有色人种移民美国,民权运动推动黑人地位大幅提升,“盎格鲁中心”理论逐渐被“熔炉”政策取代。
“熔炉”思想强调美国的民族应该是不分肤色的,将不同民族、不同人种融合为全新的“美利坚民族”。美国政府开始取消在学校、婚姻、政治等社会领域的民族隔离政策,“种族歧视”逐渐消除。
这种转变标志着美国从强调单一文化认同的强制同化,转向承认文化多样性的整合模式,构成了美国同化政策的重大转型。
04 多元主义陷阱与文明自信的丧失
二战后,随着殖民体系瓦解和民权运动兴起,西方社会逐渐放弃同化模式,转向多元文化主义。这一转变看似进步,实则标志着白人文明自信的衰退。它从“白人文明足以同化他者”的自信,滑向“白人文明不比其他文明更优越”的相对主义。
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有其历史背景。纳粹德国种族主义的暴行,使科学种族主义在二战后受到批判。195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多个方面清算了“科学”种族主义的荒谬性,指出种族差异更多是社会建构而非生物事实。
然而,对种族主义的合理批判,却滑向了文化相对主义的极端。西方社会逐渐形成一种思维定式:肯定任何文化的独特价值,唯独对自身文化持怀疑和否定态度。这种自我否定最终使西方社会丧失了同化移民的文化自信。
![]()
在中国历史上,“五胡乱华”的深刻教训,恰恰揭示了主导文明一旦放弃同化责任将引发的严重后果。西晋王朝在“八王之乱”后国力衰微,对早已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群,未能有效延续此前“以夏变夷”的教化传统,反而在政策上多有失误,加剧了胡汉矛盾。
这并非简单的“外族入侵”,而更像是帝国同化能力崩溃后引发的内部瓦解与秩序崩塌。核心困境在于,西晋政权丧失了作为文明主体的能力与责任,未能通过强大的文化力量和制度吸引力,将这些族群有效整合进中华文明的秩序框架内。
当西方放弃同化责任时,结果不是各种文化平等共存,而是文明主体的衰落和社会的撕裂。欧洲和美国出现了并行不悖的族群飞地,这些区域不仅保留原有文化,甚至拒绝接受主体文明的基本价值观。
这种多元主义困境在美国最为明显。1992年的洛杉矶种族骚乱、2020年的弗洛伊德事件抗议,都显示出美国种族问题的深层次矛盾。
04 冲突与反向渗透:中华文明“接化发”的镜鉴
西方文明自信的丧失,导致了严重的地缘政治后果。非西方文明尤其是伊斯兰文明,开始反向渗透西方社会。这种反向渗透不仅体现在人口结构上,更体现在价值观和文化影响力上。
这种渗透并非简单的文化输出,而是文明主体性弱化后的价值真空被外部文明填充的结果。以中国古典时期的“夷夏之变”为镜鉴,可见一种文明的存续不仅依赖武力或经济优势,更取决于其能否保持同化他者的文化凝聚力。
![]()
中国历史上对周边民族的同化,始终以“入夏则夏”为内核。“以夏变夷”的理念核心在于,认为华夏文明在礼仪、制度、文化上具有优越性,可以通过教化使“四夷”逐渐融入这个文明体系。这并非简单的种族替代,而更侧重于文化认同,严格来说——汉族并不是一个血统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概念。
在大部分历史时期,中原王朝对周边民族主要采取以怀柔、安抚为主的羁縻政策,并通过制度吸引其上层接受中原文化。当怀柔政策效果不彰或王朝决心加强控制时,便会采取更直接的行政和军事手段,其中以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最为典型。
同化,而不是包容,才是中华文明甚至是任何文明的本源生命力。华夏文明始终持有“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的自信——允许异族参与文明体系,但必须以主体文化为框架。正是通过这种行之有效的同化制度(以夏变夷),中华文明才成为唯一没有存在中断一直绵延至今的古典文明。
恰恰是这种坚定的同化(文化认同)态度,以文化认同而非血缘来界定“我者”与“他者”的模式,反而展现出一种深层的、有原则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任何个体或群体,无论其祖先来自何方,只要接受并认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原礼乐文明、采用农耕定居的生活方式、习用汉字汉语,便可能逐步融入华夏(汉)的范畴。
这种模式的精髓在于“化”的过程——它不是无原则的混杂,而是他者在认同主体文明核心价值的前提下,被有序地吸纳和转化。这恰如一个文明层面的“接化发”,其成功关键在于主体文明自身强大的向心力和转化力。
近代以前,我们之所以感受不到“同化”的压力,是因为我们本就是东亚主流文明。同化的压力是给到周围蛮夷身上的。同化本来就是优势文明保持和扩张空间的权利(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普遍存在的“反西方”思潮,其实就是面对“西方同化”的一种恐惧——尽管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器物层面早已被全面同化,甚至包括一部分制度和思想层面的同化)。
![]()
微妙的是,这种基于文化认同主义的包容逻辑,与基督教(至少在教义层面)的普世主义有着结构上的相似性。基督教强调“并不分犹太人、希腊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加拉太书》3:28)。只要认同基督的教诲,无论出身于何种血缘与地域,均可成为“神的儿女”。这种理念,与华夏文明中“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智慧,都体现了一种超越狭隘血缘或族群界限、向“他者”开放身份认同的潜能。
中华文明的认同与融合的智慧,可以概括为“接化发”——这三个字所概括的“接触-转化-发扬”的过程逻辑,显明了文明面对外来冲击时应有的健康姿态:首先要有自信“接”住外来影响,继而用主体文化的力量“化”解其异质性,最终“发”扬出新的文明生机。
然而,西方基督教文明当前的困境与中华文明展现出的历史同化力形成鲜明对比。其多元主义政策在反思强制同化的弊端时,若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容忍,而缺乏主动“化”之的自信与能力,实则可能放弃了文明主体的教化责任。西方若仅以被动容忍取代积极引领,无异于将文明的话语权让渡于未被消化的异质价值观。
根据人口统计,欧洲主要国家的有色人种比例持续攀升。其实,这种人口结构变化本身并不构成威胁。真正挑战西方文明的,并非移民或外部文化本身,而是其同化能力的失效——主体文明缺乏同化新移民的意愿和能力。当西方社会不再自信地推广与实践其优秀文化传统,反而满足于多元共存的表象时,便可能为反西方主流价值观的思潮提供传播空间。
西方世界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正是这种反向渗透的极端表现。极端伊斯兰主义者利用西方社会的开放性和自由价值观,在其内部建立组织、传播思想,最终实施暴力活动。西方文明的核心地带,出现了拒绝被同化且敌视主体文明的群体。
任何强大文明的生命力,都在于其具有吸引和融合他者的能力,即一种基于强大自信的、有主体的“化”的能力,这正是一种文明层面的、积极能动的“接化发”,而非无原则的包容或自我封闭的排他。
西方若欲摆脱危机,或许需要重新审视和学习东方智慧:在开放中坚守核心价值,以文化的向心力和魅力实现对他者的有机融合与升华,从而完成文明意义上的“接化发”,超越排他性与虚无主义的两极摇摆,重建一种既自信又包容的文明定力,而非在多元主义迷思中自我解构。
![]()
05 结语:重振文明自信,超越血统与多元的悖论
白人基督教文明若要走出当前困境,必须重新找回文明自信,摆脱血统至上与虚假多元的悖论。这种自信不是返回希特勒式的种族主义,而是建立在文化自我肯定的基础上。
真正的文明自信意味着重新诠释同化的现代内涵。同化不是强制他者放弃自身身份,而是通过文明改造力使不同群体融入主体文明。这种同化基于一种信念:白人基督教文明在承认自身优点的同时,也保持开放与反思的能力。
具体而言,西方文明需要复兴的是其最优越的成分——基督信仰、理性精神、创新能力、法治传统。这些元素曾使西方文明引领世界,如今同样能帮助它应对身份危机。西方文明最大的威胁从来不是外部竞争,而是内部的自我否定和文化相对主义。
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指出:“现代西方的种族偏见既是对西方科学思想的一种歪曲,又是对西方种族感情的一种虚伪的思想反映。” 对西方文明而言,关键在于区分合理的文明自信与扭曲的种族优越感。
面对当今全球文明格局的变革,西方需要认识到,文明之间不是必然冲突的关系,但确实存在主导与从属的动态变化。西方文明今日的困境,根源在于放弃了“同化蛮夷”的文明责任,而非其他文明的所谓“反向渗透”。前者为因,后者是果。
19世纪,当欧洲殖民者在非洲大陆建立学校时,他们的目的明确:培养认同欧洲价值观的本地精英。那些受过欧洲教育的非洲精英,虽然后来成为反殖民运动的领袖,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已深深打上欧洲文明烙印。
今天,在伦敦或巴黎的郊区,一些移民后代不再向往融入主体文明,而是固守原籍文化,甚至发展出对抗主流社会的亚文化。这种转变不仅标志着西方同化机制的失效,更预示着文明主导权的松动。
西方文明面临的挑战不是人口结构的变化,而是自身意志的衰退。唯有重拾文明自信,在保持开放的同时坚守核心价值,西方才能走出当前困境,重新找到引领人类文明的方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